移至主內容
核電復興

從台灣的「核電延役」、「核三延役公投」,到全球核電工業的現狀,以及各種核電的「新技術」,討論核電復興的趨勢。

台灣:核電延役

2025/5/17,台灣最後一個核電機組,核三廠2號機即將除役,核電發展的問題,再度成為政治角力的議題,一方面,在野的國民黨與民眾黨,持續批判非核家園政策,另一方面,執政的民進黨也表現出對反核鬆動的態度。

2024/2在野黨提出數個「核電延役」法案,要解決核電機組需要在執照到期前五到十年提出延役申請,使得核一二三廠都已無法申請延役的法規問題;2025/3/31,這幾個版本的核電延役法案,已經送出委員會,進入院會協商及表決;此外,民眾黨團也提出「經安全評估後重啟核三」公投案。

核電延役修法
修正核管法,以解決延役最少需於核電廠執照到期前五年前提出的問題,詳情看這裡
核電廠狀態
台灣既有的四座核電廠有沒有可能延役或重啟?在技術上,有哪些障礙?看這裡

全球核電趨勢

1970、1980年代,全球核電裝置容量快速成長,到1990年代趨緩,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更使總裝置容量下降,至今尚未恢復災前水準,而在全球發電量大增時,核電停滯成長,也使在總發電量佔比降至10%以下。

不過,這段時間,以中國為首的核電機組新建進度仍持續增加,在雲端運算等帶動全球用電需求大增、大國間核工業競賽,以及核電逐漸從全球暖化的論述中,取得「清潔能源」的正當性,產生「核電復興」的推動力。

從數字看核電發展
近20年來,全球核電發展停滯,裝置容量佔比下降,新建核電以中國等為主,看這裡
世界三大核電國
美、法、中為全球以裝置容量計算的三大核電國,中國已經漸漸追上法國,看這裡
福島災後的日本
一度考慮走向非核的日本,在2012年自民黨執政後,又轉向重啟核電的方向,看這裡

核電「新技術」

「核電復興」的敘事下,各種核電的「新技術」,被賦予一種彷彿能擺脫舊日污名的進步性,而最常被討論到的「進步的核」,包括了小型模組化機組(SMR),以及「核融合技術」,姑且不論這些技術新不新,但是目前都還面臨商業化與技術的瓶頸。

小型模組化機組(SMR)
SMR指規模小於300MW的核反應爐,目前成本降低尚未能商業化,SMR詳情,看這裡
核融合
「人造太陽」描述為是核科技的未來,不過它和核武的關係,似乎發電係更大,看這裡
資料中心核電計畫
為解決電力問題,Google、亞馬遜、微軟三大雲端供應商投入技術不一的核電計畫,看這裡
話題
廢水

福島廢水排放

即便在仍有其他方案、當地漁民及國際環保團體強烈反對,以及國際法的疑慮下註釋,2023/8/24,東京電力公司正式將福島電廠內,存放在約1,000個儲槽註釋裡的廢水排放入海。

福島電廠廢水的主要來源,為降雨、地下水等持續灌入爐心的外部水源,只要這些外部水源沒有被阻斷,廢水就會不斷地產生。參考條目〈福島的廢水 為何持續增加?

鍶90的問題

半衰期長、性質與鈣接近,會長期累積在人體骨骼裡的鍶90,是福島核污染的重中之重,請參閱:

福島電廠的廢水會接觸到已經發生融毀事故的爐心,帶出多種放射性核種,自2012年起,日方就開始研發「多核種除去設備(ALPS)參考」設備,並稱,可去除絕大多數的核種,僅存無法過濾的「氚」,經海水大量稀釋後,對人體無害。

一般認為,「氚」的放射性穿透力低、易代謝,傷害性低,但也有研究指出當「氚」取代「氫」,成為有機物的組成成份,形成「有機氚」時,仍有生物累積的疑慮註釋;此外,十年以來,ALPS 去除其他核種的效果,仍有瓶頸,在排放期限前忽然就沒問題了,加上過去隱匿廢水外洩的前科註釋,日本政府與東電的監測數據與保證,仍難免受到質疑。

舉例來說,葡萄糖化學式是C6H12O6,而作為氫(H)同位素的氚,取代氫,成為葡萄糖的組成元素,就會被生物體吸收、並在食物鍊中形成生物累積;參考〈福島廢水排放入海,關鍵的九個問題

福島災後,關於電廠內受輻射污染的廢水持續外洩的證據不斷,不過日本政府與東電一直到2013年7月22號,才鬆口承認,這個事件,直接導致韓國對日本的食品採取「臨時性措施」,以及之後的WTO仲裁。參考條目:〈福島核污染「銫沒有超標,鍶一定不會超標」的假設站得住腳嗎?

而在2023年1月5號,東電才以「工程延誤」為由,稱7月或更晚才能正式開始排放,但是在1月13號的內閣會議上,日本政府卻仍表示「可能於春天至夏天之間開始排放報導」。

由於日本政府與東電已有多次掩藏資訊的前科,在廢水排放上,對外國政府「比較實驗」,或者取樣的要求,都一律拒絕報導,除了反對排放廢水之外,如何加強平行監測的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報導

財務及募款

項目 金額 人次
餘絀 38,970  
存款餘額 522,164  
定額捐款 133,218 274
單筆捐款 44,800 15
帶路博弈基金 217,840  

 

話題
水產

福島食品開放

2022/2/8行政院宣佈開放日本福島等五縣食品進口,並於2/21公告生效;此次開放,改過去「地區別」的限制,為「品項別」,惟同樣以「品項別」限制福島核事故進口的韓國,經 WTO 仲裁之後,至今仍限制福島等八縣水產品進口,並要求被檢出微量(未超標)的銫時,需檢驗其他核種。

韓國維持限制的原因,為事故後,福島廠區內的廢水持續洩漏,大量在事故當時,因為揮發性較低,未釋放到環境裡的鍶90等核種,有持續外洩之虞,與鈣同屬鹼土族元素的鍶,容易在骨骼中累積,加上半衰期長達28年,一旦攝入,會造成長期的傷害。

在討論開放政策時,台灣政府並未如韓國對鍶90等核種的議題多加考察,僅接受日方提出,在環境污染中,銫137活性為鍶90的上百至千倍,因此「銫137未超標,則鍶90也不會超標」說法,未再對水產與鍶90等核種的檢驗,再設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