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314決定一刻】核一廠的「逐漸死亡」狀態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報導

去年(2014)廢核行動迫使核四封存,達到階段成果。大魔王被封印了,今年(2015)反核的動力,似乎有點疲乏,支持廢核的群眾,可能沒有注意到,此刻,其實正是廢核的另一個重要的時機,那就是核一廠一號機已經正式進入「逐漸死亡」的狀態,從現在開始,如果什麼都不做,它就將「自然除役」,而台電現在則在想辦法做些什麼,讓它得以續命。

核一廠一號機,燃料池已滿

沸水式反應爐示意圖,燃料束由反應爐退出,移入有循環水的冷卻池中。(製圖:劉耘)

在去年12月10日大修,依原本計畫退出108到112束燃料束,但是由於燃料池的容量,已經不夠了,所以只退出92束,留了10到16束本來該退出的燃料束在爐裡(相關報導)。打開原能會「核能電廠用過核子燃料貯存表」,赫然跳出的數字是,核一廠一號機,貯存容量3,083束,已儲存量3,074束,剩餘9束,這一個統計的時間是「104(2015)年2月」而「預估滿池時間」,是「104(2015)年1月」。

核分裂反應(資料來源

燃料束無法退出,將導致核一廠無法運作。對反核群眾來說,這一刻,終於到了。

這個要解釋一下:

燃料束(鈾235含量約在5%以下)在反應爐中進行分裂反應,鈾235的原子核分裂成其他的物質,並釋放出中子,含量逐漸減少,如此,就會造成燃料束的燃耗值降低。核一廠每18個月為一個週期,大修一次,一束燃料束在反應爐裡,大約放4個週期,也就是72個月的時間,每次大修,大約會退出4分之1左右的燃料束到有循環水流的冷卻池裡。

續命丹:乾式貯存、再處理

用過的燃料,還會持續產生衰變熱,必須放在循環流動的冷卻水中降溫,否則就會因高熱而融解,因為燃料束被放在水裡,所以又被稱為「濕式貯存」。目前,台電已經在核一廠區內,興建「乾式貯存」裝置,燃料束從冷卻池裡拿出來。該裝置已經完工,進行過第一階段的試運轉,但是由於新北市政府尚未核發水保設施完工證明,無法進行第二階段的「熱測試」(相關資料),何時可以啟用,不知道。

什麼是乾式貯存?用過的燃料束在冷卻池裡放過一段時間(這個時間是3年、5年、10年,參考美國NRC的說明),衰變熱將低到一定程度後,移出冷卻池,在乾式設施裡面貯存,不過,因為新北市政府的態度不明,一般評估,在總統選前的政治氣氛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不會碰這件事,乾式貯存的路走不通,這就是今年台電提出用過燃料棒跨境「再處理」招標的背景。

台電打算用110億,送1,200束燃料棒出國再處理(剪報),關於這個技術的問題,我們另外談,在這兒,只需先指出一點,這個花了大錢,後面問題層出不窮的計畫,其實用處也不大,原能會主委蔡春鴻就說,就算「再處理」搞成了,也不過是延長2個週期,也就是36個月,剛好到核一執照到期(剪報)。核一廠一號機的40年大限,是在2018年12月,依法在3年前,也就是今年底前,要除役的話,得提除役計畫。

台灣離「無核」最接近的一刻

不過台電沒提出除役計畫,倒是去年7月,提出了延役申請,當然,它的前提,必須是乾式貯存這條路得走通,而對現在已經進入「彌留」狀態的核一廠來說,「再處理」就算不只是個空氣,也頂多是吊一口氣續命的強心針而已。

以上,簡介了核一廠一號機「逐漸死亡」的這個狀態,也說明了它起死回生之道,反過來說,也就是讓它死透的方法。「什麼都不(能)做」,核一廠二號機、核二廠、核三廠,將一個個進入這樣的「逐漸死亡」狀態,近40年來,現在就是台灣與「無核」最接近的一刻,在這之後呢?是會越來越遠,或者越來越近,就得看那一邊的氣長了。

核一廠一號機已進入逐漸死亡狀態,未來他的命運,要看反核的力量的消長。(攝影:孫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