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子島區段徵收

社子島開發案的歷程

社子島位於淡水河、基隆河匯流處,過去因為經濟產能不足、居民不多,一直被擺放在台北市防洪治水邊緣,防洪計畫沒有完成,在長期「禁限建」下,發展受限。

2005年圓山子分洪,淹水頻率降低,2010年,水利署的防洪計畫,把社子島納入築堤範圍,建議用200年防洪標準,把提防增高到9.65公尺、人居地墊高成8.15公尺,才能夠進行大規模開發。

從1988年到2013年,歷任市長從黃大洲到郝龍斌,曾經在社子島提出娛樂區、遊憩區、台北副都心等構想,馬英九(1998/12/25到2006/12/25)時期通過了都市計畫變更,郝龍斌(2006/12/25到2014/12/25)時期,提出「台北曼哈頓」,通過防洪計畫、都市計畫,但是由於填土量過大,在環評上卡關。

到了柯文哲(2014/12/25到2022/12/25)時期,2016年2月,提出「生態社子島」方案,以區段徵收的方式進行開發,2018/6,內政部通過都市計畫變更,2019年,市府再修正防洪計畫,2020/4市府通過都計細部計畫,2022/1,環評通過。

雖然柯市府希望在任內(2022/12/25前)完成內政部的土地徵收審議程序,公告區段徵收,不過最終未能如願,蔣萬安市府接任後,程序停在土審的階段上。

居民的兩極態度

生態社子島計畫提出後,社子島內居民贊成與反對開發的意見兩極化,大概可以「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與「社子島自救會」為代表。

「促進會」強調社子島長期處於發展的邊陲,島內建設落後,造成垃圾堆置、違章工廠林立,希望藉著開發改善生活;「自救會」則強調居住權、原地續住,並保留現有的聚落紋理。而無論贊成或反對方,都希望解除禁限建、改善環境。

社子島長期禁限建,近年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間,房子壞了要修,但又拿不到建築執照,所以很多都是違建;而沒有產權的人面的問題更大,禁限建解除後,他們也都可能面臨安置的問題。

九大聚落保留

九大聚落

2020/4,台北市政府於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審查時,提供的社子島九大聚落調查空照圖(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簡報p.5以下)。

「B方案」與「生態社子島」原方案(A方案)比較

隨著社子島的發展,逐漸形成九個居民主要聚居的聚落,各有其長久的社區關係,形成各自的文化,而「九大聚落完整保留」,一直是自救會的主要訴求之一,不過無論是2016年,市府通過的都市計畫主要計畫,或者2019年的防洪計畫修正,都沒有將九大聚落的保留納入思考;而2018/6,內政部審議通過都計主計畫,並有「對於聚落保存、環境內的人文的紋理關係,要透過細部計畫規劃,盡可能地維持」的附帶決議參考

2020年4月,在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審議時,市政府才提出九大聚落的空照圖與大概範圍,不過在都計主要計畫與防洪計畫既定的前提下,細部計畫也難以觸及完整保留,在審查時,審查委員曾光宗就質疑市府提出的九大聚落與都計的關係不明,無法呈現都計街廓劃設的合理性,且安置住宅與聚落也無直接關聯註釋

曾光宗與另一名審查委員郭中端,於該次審查中投下反對票,但是最後都市計畫細部計畫仍以7:2的投票結果通過(報導)。

一直到了2021年9月,市府舉辦第二場「社子島工作坊」前,忽然向媒體提出了一個「九大聚落保存」的「B方案參考」,在不違背「都計主要計畫」與「防洪計畫」的前提下,以九大聚落保存為核心,雖然開發面積僅由298公頃,減為281公頃,但拆遷戶數與人數幾乎減半。

但是,因為不能違背都計主要計畫,因此,九大聚落仍是被主要計畫中的道路、中央公園…等預定地給切割,此外,自救會對於這個在工作坊開到一半,才丟出來的方案,也不完整,認為是「假裝有溝通,矇騙居民過關參考」的。此後,這個所謂「B方案」,也就再也沒有下文了。

剔除區徵收區

2019/5/2,市政府在社子福安國中舉辦的剔除區徵座談會裡,就提出三個可以申請剔除的三個條件:第一,屬於1970年都市計畫前建物所座落或相鄰的土地;第二,不影響都計主要計畫,或防洪計畫,第三,不得影響主要計畫之聯外幹道;如此符合條件的地方,與「九大聚落」幾乎是重疊的。

不過,這僅僅是可以提出「申請」的門檻,之外,市府還設定了兩道門檻:

其一,是一旦被剔除區徵範圍後,就成為所有權人需自行開發的「再發展區」;「再發展區」,一律屬於「住三區」,容積率120%、建蔽率45%,除了不適用區徵的拆遷安置之外,重建時,包括連外道路、排水設施要自行處理,而週邊區徵區填土墊高後,與被剔除區徵範圍的土地間的高低落差,可能造成淹水的問題,也要地主自己想辦法。

其二,在滿足「申請」條件的土地、提出申請後,還需要經過市府的「檢核」,標準是「一,原則不得小於500 平方公尺、二,區塊完整,不得造成鄰接地區內土地無法建築或無法配地;三,需鄰接計畫道路或現有巷道;以及,四,剔除範圍所有權人數及所持有面積都要過半同意註釋」。

市府所設的這些「檢核」門檻中,最高的還是「過半地主同意」這一點,據土開總隊的統計,至2023/2,有八成的陳情案都在這一點上,無法通過檢核(參考)。

剔除區徵範圍

在重重門檻下,到2022年,實際能夠提出剔除區徵範圍,到通過市府「檢核」的,僅僅四處,而市府也不對對外界強調申請即實際剔除的人數及面積佔全區面積極小(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簡報p.10)。

這兩道門檻,嚴重影響想要剔除區徵範圍地主申請的意願,以及通過「檢核」的困難度,如此,造成到2020年4月,都計細部計畫審查時,提出剔除區徵範圍申請的,僅有54件、49筆地號,最後通過「檢核」符合條件的僅有四處,面積最大的僅為2,414平方公尺(730坪),最小者僅557平方公尺(168.5坪)。

而到了2023年2月,已是蔣萬安市府,土開總隊統計,總共接獲自救會代寄給內政部的剔除陳情,共565份,361人,其中地主為177人,雖然陳情案已大為增加,但實際上被剔除出去的件數,仍只有那四處。而市府也仍不斷強調,這些陳情的地主僅佔全區的2.12%、面積佔1.23%,佔比極低參考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