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陸域風機再掀烽火 環委將換屆、能源署不為所動

2025年8月,台灣陸域風機的情況(製圖:王子豪)。

圖/文:王子豪

最近,彰化、台東、宜蘭…幾起陸域風機的開發案陸續引發爭議;我們依據環境部環評書件系統,排除「更新改建」性質,對現有的陸域風機做一個盤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環保署環評委員即將在8月底換屆,未來環評對於陸域風機的態度。

目前已正式進入環評程序、審查中的、新的陸域風機,共有6案、共計55支。其中4案位於彰化、1案在石門、1案在坊山。另依據環評開發案論壇,業者已登載開發資訊、尚未開始環評審查的,共有7案。

需要留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陸域風機都需要環評。只有位於溼地、保安林…等特定區位,或是鄰近建物500公尺內的陸域風機,才需要環評。因此業者的開發資訊,不一定會揭露在環評書件、論壇上。

近期爭議較大的地區,是彰化,以及東部的台東、宜蘭。不過東西部的情況,不太一樣。

原本的陸域風機,最大量的集中在苗栗到雲林一帶的海岸。然而隨著海岸線的風機開發逐漸飽和,風機有愈來愈向內陸、愈來愈鄰近民宅聚落的趨勢,也愈容易造成強烈的社會衝擊,並引發地方居民的強烈反彈。

至於台東、宜蘭,目前並沒有陸域風機;就這25年來的結果來說,似乎並不是陸域風機的首選之地。但就在這半年內,「台亞」就在東部海岸,提出了3個、總數72支的陸域風機案,引發許多地方的反彈、並開始串聯互助。

台灣的陸域風機,在2000年首度有機組併網發電,發展至今大約25年。依據能源署統計,目前已核發電業執照的陸域風機有400支,截至今年(2025)6月底,累計裝置容量935MW。另外有105支風機,已核發電業籌設許可、或施工許可。

環境部本屆的環評委員,已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就在今年3月,環境部環評先是認定彰化「鋐威」陸域風機案「不應開發」;8月4日,又在專案小組會議上,建議彰化「大城」陸域風機案「不應開發」,將待環評大會作正式決議。

環評認定「不應開發」的比例很低,一年完成審查的案件數大約20到30件,去年只有一件被認定不應開發,再往前,有4年沒有被認定不應開發的案件。而今年,很可能要在一年內,出現第二起認定不應開發的陸域風機案。

本屆環評委員已經深刻認識到,近期的陸域風機案經常伴隨嚴重的社區衝擊爭議,因此也已不只一次在環評會議上,直接點名能源署,呼籲能源署應訂定風機與民宅的最小距離,規範性的從源頭篩掉必然引發重大爭議的開發案。但能源署至今仍無作為,而本屆環境部環評委員的任期,也將在這個月底(8/31)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