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南鐵黃家陸橋下的客廳  波蘭藝術家訴說無盡迫遷惡夢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報導

「陸橋下的客廳」在黃家前陸橋下,由凌亂而有序的家居組成的客廳裡演出。(攝影:孫窮理)

他夢到那些穿著灰色制服的人的頭,都變成了狼頭…

陸橋上車聲隆隆,火車駛過轟然如雷鳴,眼前破敗的四層樓房,橋下有家具佈置成的客廳,儼然已是家的樣貌。一個惡夢的獨白、一個來自支持者的評說,以及一張張政府的公文,三段平行而又交錯的絮語,一遍遍重複,把人帶進一個虛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

這是波蘭藝術家 Karolina Bregula 編導的戲劇《陸橋下的客廳》,昨天(3/28)在台南鐵路地下化拆遷戶黃春香家門前開元陸橋下的演出;藉由一段時間在黃家的訪談、溝通,最後與黃春香和「關注組」成員共同創作出由三個表演者穿插講述的台詞。

自從去年(2020)7月21號,第一次強拆後,黃家室內的大量家具被移到開元陸橋下,無論是黃家的人,或者聲援者,就在橋下生活,舉辦各種活動與討論,Bregula 說,他看到這裡變成公共與私人空間相互穿透的地方,於是產生編寫「陸橋下的客廳」劇本的想法。

Bregula 的作品,受到荒謬戲劇派作家、《等待果陀》的作者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的啟發,遊走與真實與虛幻之間,經常借用夢境等虛幻的情節,講述真實的故事。

「整個劇本讀起來,就是一場惡夢」Bregula 說。

「它沒有開頭,沒有結尾,可以一直循環」,惡夢也不會結束的。黃春香就坐在那裡,破敗的樓房就危顫顫地豎立在跟前,而夢與真實的交錯的情節,卻又把人帶離開這個場景,陷入這個永無休止的夢境。

夢境,是人用他熟悉的場景、人物所造出來的,而 Bregula 造的這個夢,也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面,「狼的比喻,是黃春香說的,在他看來,鐵道局的這群人,就是一群狼」Bregula 說,夢境的虛幻比真實更真實。

Bregula 從他建築的興趣出發,創作一直圍繞著都市生活環境,與失去家園的這一類的主題,2016年第一次來到台灣後,便經常造訪,他認為,台灣的建築「很美」,他從雜亂的「違章建築」裡,居民依據他們的需要,對房屋進行各種各樣的改造,使得房屋不斷地「長」出不一樣的樣子,這是建築的「有機性」。

而在台灣,他的前一段創作,也就是遭到迫遷的大觀社區,邀請居民參與拍片,並以大觀社區居民的訪談素材創作。Bregula 以大觀社區居民兒時對於街道、社區回憶為本,與說唱藝術家周定邦合作,創作了一段以月琴彈唱的說唱故事。

「這些是和情感有關,不純粹是政治的」,Bregula 說,雖然所有的迫遷的背後都是政治,但是他希望透過藝術的形式,直觸面對強拆的感情狀態,讓更多的人能夠面對這個不願面對的真實。

《陸橋下的客廳》在黃家演出後,將再以影片的形式公開流通。

這裡是演出的舞台,也是去年7月21號之後,黃家的客廳。(攝影:孫窮理)

迫遷是一場重複循環的真實惡夢。(攝影:孫窮理)

黃春香(左)看著自己故事的演出。(攝影:孫窮理)

關注都市與迫遷議題的波蘭藝術家 Karolina Bregula。(攝影:孫窮理)

陸橋下的客廳。(攝影:孫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