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2020年 從燃氣爭議看能源供應問題

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攝影:孫窮理)

在2025年的能源轉型計畫中,天然氣發電扮演重要的角色;出於這個政策上的需求,過去兩年間有大量天然氣開發案件,在環保署進行審查,這些審查到今年(2020)7月森霸電廠擴建案通過環評,已大致告一個段落。雖大部分案件通過環評,但新竹關西的宏關電廠、大潭三接的不順利,卻會對2025年前的電源供應造成不小的影響。

目前經濟部、台電,尚未對未來的電力供應規劃作出修正,我們先在此盤點,做初步的說明。

宏關電廠

延伸閱讀

近兩年電源開發計畫與執行狀況,可參考:〈近兩年電源開發計畫速覽
民營火力電廠供電的角色,可參考:〈民營電廠環評 牽動2025能源板塊位移

在近年兩中,大多數與天然氣相關的開發案都有按照規劃、順利完成環評,如興達電廠增建的3部燃氣機組、台中電廠增建的兩部2部燃氣機組。但宏關、三接這兩案的環評審查卻不如預期,宏關是明年(2021)就會產生影響,三接計畫的延宕與縮小,則會影響到2023年後的能源規劃。

新竹宏觀電廠是民營電廠,在2016年通過環評大會審查,可興建940MW的燃氣機組。但在目前的《電業法》架構中,民營火力電廠只能售電給台電,所以宏關即使通過了環評,仍不能興建,需要視台電電源開發計畫中「IPP」(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的安排。

因台電需求、中油供氣能力等問題,台電至今的規劃,是分別在2020年、2021年開出各500MW的電力採購案。其中,遠東集團的嘉惠電廠,以二期計畫取得2020年的IPP資格;宏關電廠則在2018年底,積極的辦理環差,要把開發案規模降低為500MW,以爭取2021年的IPP資格。

不過新竹關西的地方居民,直到2019年初、宏關第二次環差第三次專案小組會議時,才發現有一座電廠要蓋在家鄉,並堅決反對電廠的開發。因為地方居民的反對,宏關在環評受到強烈的阻礙,最後自行撒回。

一度也有意以擴建計畫,與宏關競爭2021年IPP資格的桃園國光電廠,一樣受到地方強烈反對,也已經撒案了,因此台電2021年500MW的IPP案,目前沒有符合資格的電廠候選人,這個空缺勢必需要作出對應的修正。

空缺下來的「2021年500MW」,可能直接影響到備用容量率能否維持在15%以上的政策目標;500MW的機組,大概可貢獻1.3%的備用容量率;而依照經濟部去年初的評估,2021年的備用容量率只有15.8%、2023年則只有15.7%。少了這2021年的500MW,尤其將在2021年及2023年,讓備用容量率極可能容易低於15%。

如果中油有足夠的天然氣供應能力,一個可能的規劃方向是,台電把電力採購的規模,提高為1,000MW,這樣就可以不用管宏關500MW方案沒通過環評的問題,台電手上的選擇會有今年7月通過的森霸電廠二期計畫,或是2016年宏關通過的940MW版本可以「上場」。

待修正的電源開發計畫

但是,中油的供氣能力充足嗎?最關鍵的,就是大潭三接的計畫。2019年全台天然氣用量的規模,大約是1,600萬公噸;三接計畫則預計在2024年供應300萬噸天然氣、2025年供應600萬噸天然氣。

但三接供氣能力與期程的預測基礎,是興建9座儲槽、4座碼頭,同時中油當時也表示「最晚要在2017年8月前開始興建」這樣的前提之下。不過三接最後卻在2018年10月才通過環評,並縮小開發規模,一期計畫只有2座碼頭、2座儲槽。

且三接在通過環評後,工程仍然不斷延宕,去年(2019)上半年先遇上工程影響小燕鷗築巢的爭議,年中遇上桃園漁民的抗議,年底在台北港的沉箱工程,又發生3死4傷的嚴重工安事故。今年上半年更發生纜繩斷裂、工程船緊急坐底,破壞到藻礁與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

在環評審查爭議時,三接被形容是達成能源轉型的必要建設,但當現實中意外插曲不斷的情況下,並未見到經濟部因此修正能源計畫、或提出可能的影響與應變措施。

多條解方 路路難行

天然氣開發案缺口的問題,有不少解決方法的可能,我們在此列出四大方向的可能,但都不是簡單的事:延後舊核煤機組除役、加大再生能源發展、降低尖峰用電、調整備用容量率15%的標準。

對於明年500MW缺口的問題,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台電會盡最大的努力,不會讓供電出問題;但同時也表示「如果新的機組起來的時程做了調整,舊的機組也會需要做通盤的考量」。

規畫在2025年前除役的機組,涉及到5個電廠:核2、核3、台電的興達燃煤機組、台電的協和電廠燃油機組、台塑的麥寮燃煤機組。但每個電廠都有各自的敏感問題,任何一個機組延役,勢必都將引發在地居民的強烈反彈。

另一個可能是,讓光電等再生能源,再更大規模、更快的開發;但再生能源原本就已設定了相當大的開發量,且近期與農爭地等爭議,也引發許多地方的反彈。該不該「更快、更大量」的開發,會是再生能源接下來將面對到的嚴峻問題。

降低用電則是一種根本的解決之道,但今年尖峰用電負載,就已經超過了經濟部原本的預測;在政府缺乏有效的工具、手段與決心下,實在難以期待未來的尖峰用電負載,能夠有計畫性的被控制。

最後則是調整「備用容量率15%」的政策目標。備用容量率是指,跟全年用電最高的時刻相比,全國可用的發電機組還多出多少餘裕,當前政策目標為此數值應為15%以上。但低於此數值不等於缺電,已有許多民間團體提出呼籲,「備用容量率維持15%以上」的標準應可降低,讓新建、除役等計畫,有更大的討論空間;日前經濟部則表示,將在近期召開相關的公聽會。

對於調整備用容量率的議題,能源局電力組組長吳志偉表示,真正棘手的會是社會信心的問題。吳志偉說,過去我們長期維持備用容量率15%以上的目標,如果下修,可能引發的社會恐慌或政治問題,是政府業務單位不能控制的,需要有更多的社會溝通與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