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工鬥】由制度限制 到工會政治力的詰辨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報導

工鬥論壇今天(11/5)進入第三天、第四個議程《工會法》及《勞資爭議處理法》,對於工會組織與行為的限制,訴求放寬工會組織的門檻、擴大工會爭議權範圍。此次工鬥訴求中,並沒有優先處理勞動條件提昇,而提出涉及工人團結行動的法律限制,全國關廠工人連線吳嘉浤指出,工會組織率低、在國家政策的影響力不足,是目前台灣工人運動所面對的重要問題。

由於今天只有人民民主陣線出席,出席的代表又是資深的工運、工會參與者,使得現場成為「工會組織的政治性」,與現階段民陣選擇的政治組織方式的對話。

今天工鬥論壇,連之前每一場都有出席的綠黨社會民主黨參政聯盟都有事未出席,只有人民民主陣線袁孔琪出席回應。(攝影:孫窮理)

吳嘉浤指出目前台灣有八成屬於中小企業,平均僱用人數只有4.6人,現行工會法設定30人才能組織工會的門檻,造成工會組織率過低,如此高的組織門檻,已經造成「兩公約」中保障工人參與工會的權利遭到剝奪,工鬥提出企業內工會,以「比例(如三分之一)」而非絕對的人數作為組織的門檻。

而在工會的行為上,聯合組織的集體爭議權上受限。此外,吳嘉浤更指出,在國家政策(基本工資、服貿談判等)影響到勞工的時候,工會發動抗爭的可能,因此,提出「政治性罷工」合法化的訴求,讓勞工以及體的行動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

人民民主陣線代表袁孔琪認為「勞動三法」充分體現台灣勞資不對等的現象,民陣贊同工鬥兩點訴求,不但如此,袁孔琪還認為參與罷工者應僅只於同一廠場、產業的勞工,主觀上有意願參與的退休、離職者,甚至尚未成為工人的學生,也都可以參與。袁孔琪認為如果工人不面對政治的問題,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的,工人面對權力時,應該自己來爭取,這是他從一個資深的工會幹部投入參選的原因,袁孔琪認為現在在工會政治化的議題上「不戰必死、一戰必敗」,工人得要面對這一個絕境。

提出對工會組織與罷工行動擴大的想像,與現實上台灣工會的實際情形,畢竟還是有個很大的差距,桃園市產業總工會前理事長毛振飛也質疑工鬥提出這樣的修法方向,但是工人不會用,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鄭雅惠也提出工人階級認同的問題,現實與行動想像之間的落差,工會到底要做什麼?有待從實踐中拉近,這就不是法律或制度的問題了。民陣成員、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黃小陵,制度上的修正當然沒有問題,更大的問題在面對工會內部的權力關係,把權力拉回來,「讓每一個人都是理事長」。

毛振飛認為工會的組織仍有其重要性,重要的是要能夠「去頭人化」,他從這幾年桃產總的組織,與華潔等工會的罷工經驗,那是長年組織工作推動的結果,而組織的力量發揮起來,人也就不會被既有的政治力量拉走,毛振飛矛頭一轉,質疑民陣的路線,淪為極少數人的行動,沒有辦法感動其他的人。

袁孔琪認為工會的參與,是讓工人從利益受損的過程中逐漸覺醒的過程,不過他從工會參與的經驗,在各種個案上不斷施壓,卻感覺到侷限,社會結構的限制感覺難以突圍,而現在從事民陣的政治運動,則是在找其他的可能性,這不代表著現在的工作,與工會或工人運動這個「根」已經脫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