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帶路博弈二》美返亞洲 島鏈風雲起伏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

就在台灣遞出「參與亞投行發起國意向書」的第二天,4月1號,兩架美軍的F18戰鬥機以「機械故障」為由,降落台南空軍基地,引發諸多聯想,這個事件帶給我們許多重要的提醒,在當今資本全球化的環境下,經濟問題的背後,就是資源、市場的爭奪,它與國際的政治、軍事密不可分,而我們所生存的這條島鍊,就位在「大國博奕」的鋒線上,各國的軍事行動,也越來越接近正面衝突的狀態。

在分析了中國一帶一路的策略後(見帶路博弈一》西向角力 中資拓土求生),現在把視角拉到離我們更近一點的地方來看。

二次戰後,美國為了圍堵(共產)中國,沿著東亞花彩列島建構了一條軍事防線,稱之為「第一島鍊」(見下圖)。作為列島的一員,台灣「帝國主義衛兵」這個身份,基本上決定了戰後七十年的命運。一方面美國將追逐廉價勞動力的產業鍊移動過來,透過援助、貸款、政策指導,完成為跨國資本服務的「基礎建設」,一方面將具戰略地位的島鍊國家整合進其經濟、軍事、政治的體系裡。

回顧歷史,台灣的軍事戒嚴、白色恐怖,伴隨著出口導向經濟發展而來的勞動剝削與環境污染,都來自冷戰結構的這個任務編派,帝國的戰略,是以它自身作為最終市場的優勢,透過控制商品流通的制高點,也就是所謂「高附加價值」的工序,使得利潤不會流向代工國家,90年代之後,台灣的資本更扮演賺取微薄的代工利潤「工頭」的角色,將產業鍊帶往全球。

2011年10月,美國「佔領奧斯丁」運動中,參與群眾頭戴美國前總統隆納德.雷根的殭屍面具,諷刺「涓滴效應經濟學」;雷根等新自由主義者倡導「涓滴效應」破產,造成全球貧富差距加大,資源遭到壟斷,「99%vs.1%」為佔領運動的主題(攝影:Charlie Llewellin)。

或許由於1960到80年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一直以來,台灣人是美國前總統隆納德.雷根(Ronald Wilson Reagan)「涓滴效應經濟學(trickle down economics)」的信徒,認為即便資本家從經濟成長中,獲得最大的利益,但自己終究也會從中獲得安定與繁榮的生活;而近30年來,盡管在「產業升級」的幻想上,一直遭遇失敗經驗,但總覺得終有一天,可以藉此更上一層樓,排序到產業鍊利潤分配更有利的位置上。

在這個基礎下,讓台灣人心甘情願地「為自己」圍堵中國。美國從扶持「白色中國」,以「反共」為名,以國民黨政權與「紅色中國」對抗,到支持「反中」的意識形態,以台灣獨立的政治力量,持續與中國對峙。台灣對美讓渡主權,而產生出主權的幻想,背靠太平洋,面向中國,對美國軍事力量產生依賴。

幫美國站衛兵,槍得自己買,台灣的軍事預算,是美國軍火工業的提款機,2015年,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指摘台灣方面在軍事預算上投資過低(不及GDP的3%),充分說明美方對這個由台灣人自己出錢,建構的「國防」力量的看法:在其「重返亞洲」,積極強化島鍊的軍事圍堵之際,台灣這麼打混像話嗎?

同樣的邏輯,也用在美國二戰時的敵人,現在的盟友日本身上,去年(2014),安倍政府透過對憲法的解釋,允許友邦國家遭受攻擊時,提供軍事支援,希望進一步突破「和平憲法」的羈絆;今年四月,以《日美安保條約》為基礎架構,與美方共同提出新防務指針,將美日軍事合作與日本自衛隊的活動範圍擴大,不限於日本週邊。

而在重新簽署美日防務新指針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以「盟國」領導人身份,應邀在美國華府,參眾兩院聯席會發表演說〈朝向希望的盟邦(Toward an Alliance of Hope)〉,安倍強調,在這個歷史關頭,日本將蛻變為「新日本」,體現美國「自由民主」價值,是未來世界和平希望之所繫,日本將與美國承擔共同責任。

好奇怪,這到底是什麼「歷史關頭」?需要日本來個「蛻變」?滿口世界和平,但這個架式,搞得像世界大戰就要爆發了一樣。

美國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也是其「重返亞洲」布局的具體行動,在1947年美菲《軍事基地協議》(Military Bases Agreement)下,美國於於蘇比克灣及克拉克空軍基地駐軍,進入90年代之後,冷戰局勢改觀,而另一邊,中東情勢吃緊,美國關注重心轉移。1991年,協定到期,加上菲律賓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聲浪,使美軍撤離。去年(2014)與菲律賓簽署《增強防務合作協議》(The 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EDCA),使得撤離23年的美軍,重回菲律賓。

在新指針中,美日共同將釣魚台納入安保範圍,主權爭議,也是美軍重返菲律賓的重要藉口,2012年4月,中菲在黃岩島對峙,南海主權問題被提到國際法庭仲裁,此後,情勢持續升高,美國國防部〈2015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指摘中國在南沙群島填海造陸,意圖發展軍事基地,不過沒有提到的,是在這個區域內,對南海各自有主權主張的七國:中、台、菲、馬、越、汶萊、印尼,尤其實是菲、馬、越,在這個區域內早有控制島礁、設置軍事基地的行動。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所屬的「亞洲海洋透明計畫(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隨時盯著南海的島礁看,並在網上公佈中國填海造陸的情形,這個網頁,是在南海華陽礁、永暑礁、南薰礁、東門礁、赤瓜礁、美濟礁、渚碧礁,以及越南在敦謙沙洲、西礁的衛星監控,即時計算這些島礁的面積;圖為華陽礁的現況。(資料來源:亞洲海洋透明計畫)

各國對主權有主張,誰對誰錯難有定論,不過問題是,這關美國什麼事?其著眼處,還在南海的戰略位置。

從地緣關係看,南海是通往東北亞,日、韓等國的交通要道,制住南海,也就等於制住日、韓能源運輸的動線,此外,南海也是美軍在第一島鏈到印度洋迪亞哥加西亞島基地間重要的聯繫通道,一旦受制於人,美軍的戰略聯繫會被切斷,島鏈防線有被突破的危險。此外,南海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豐富,近年,英、美跨國能源資本與越南進行大規模合作開發,中國也必須搶進爭奪(也因此引發去年的主權爭議及越南排華暴動,參見〈南海爭議與帝國的反擊〉)。

中國的戰略,是將南海「內海化」,依照1940年代,中華民國時期提出的「九段線」主張,將整個南海畫入其主權範圍,而對於非環南海的美國來說,則主張南海「公海化」、再依照國際公約辦事,這樣他就可以自由進出。南海這些本身就不團結的「群小」,必須依賴比中國更大的美國,才能與中國爭主權,因此,對美國來說,南海情勢的緊張、衝突升高,便是它可以在此擴張軍事佈署的籌碼。
至於大國之間為何如此處心積慮地爭奪,可能就要留待下一篇分解了!帶路博弈三》美帝國戰略與中國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