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焦點通訊】你捐的錢哪兒去了? 行政上工,還有「新」媒體資源運用的想法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

上個月(2016/10),我們的月定捐額度累積達到55,436元,加上307,817元的存款,以我們(月定捐╳6+存款)概估的「半年可支餘額」達到640,443元,所以滿足發放行政人員薪資和第一個編採人員7成薪資的標準,所以開始發這兩個人的薪水(詳情請見〈焦點事件2016/10財務報告〉)。

目前,團隊尚有8個未支薪的記者及編輯,他們的工作狀態,皆非全職,維持現在的產出,合計大概是3個以上全職的人力;換句話說,要讓工作者都有報酬,目前的捐款與存款最少需要倍增,在資源未到位情形下,我想談一談關於資源分配的想法。

我們的第一個全職有薪工作,給的是「行政人員」,這個工作的定義,是「被動地維繫捐款成長的人」;除了日常的會計出納、記帳、投保、報稅… 之外,就是與捐款者的第一線聯繫工作;一個強調以「向群眾募款」為生存基礎的媒體,把財務工作做好,讓一切可以透明地受到檢視,同時,藉著與捐款者,在捐款這件事情上的互動,這個最低限度的組織工作,絕對是必要的。

一個資源缺乏的小組織,很容易想讓工作人員兼處理行政庶務的工作,在NGO組織裡,經常透過各項補助案,維持組織的經營,而各負責案件的人,也兼處理行政,不過,我總覺得,即便工作人員可以負擔這些事務,長期發展下去,會產生一個「面向補助案」,而忽略「面向群眾」的效果,不容易構造出適合募款的體質。

而在一個小媒體裡,這種現象就更明顯了,大家都是到處跑來跑去的記者,或者處理繁雜議題的編輯,要做好這些事,更加困難。我自己是經常得同時處理很多不同性質、議題工作的人,覺得人的腦袋切換來切換去,總會出狀況;如果你可以同時做好10件事情,再塞第11件進去,反而會變成11件都做不好了,現在焦點事件主要的編採工作,一步步摸索到方法,邊走邊找,哪一件是一定不能出差錯的?那就是行政工作。

這是從過去經驗得來的一點堅持,所幸,工作的展開,也有一些過去的經驗可以傳承,可以立刻上軌道。

至於原本排定的第二個有薪工作人員,就是我自己,不過因為10月份的募款狀況,這兩個順位同時達到了,所以我也從這個月(11)開始領7成薪,目前我在團隊裡面,主要的工作是編務,以及各項工作規劃、發動和協調的角色,沒有這個角色,目前團隊是動不起來的,資源的優先,也就代表著「責任」;這個組織,我負更大的責任。

這個思考,跟我過去(在苦勞網時代)對組織「扁平化」的想像不同;以前的想法,是組織裡面人人平等,有資源也平均分配,但導致的結果,往往是權責不分,組織就變得鬆散、缺乏紀律,導致在組織的方向和計畫的執行上,難以推動,2015年初,開始構思這個新的媒體的想法的時候,我就在反覆思考過去的想法和作法,是哪裡出了問題,不能把些東西,帶到新的組織裡來。

現在的團隊,當然也有它的問題,成員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參與社運的經驗,但是缺乏媒體的經驗,而我從過去的工作累積下來的想法,有很多都還在嘗試,需要發展出可以分工的方法,難以分工出去,加上每一個人其實都蠻忙的,幾乎把剩餘的時間,都切割出來投入工作,要有所累積的速度就更慢,如此,必然導致太多事情綁在我的身上,雖然不致動彈不得,但是也沒有效率。

我不敢說,資源的增加,必然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它是一個必要的條件,讓焦點事件發展出「有酬」到「全職」的工作者,是一條必經的道路。

我想在此重述我在7年多以前,2009年7月,在〈建立薪資基金,走向獨立之路〉這篇文章上所說過的,不只要看到一個媒體「它報導什麼?」,更要看到「它以何維生?」,以及「它的內部如何運作?」;我相信,這是當你關注媒體的變化時,所必須提出的問題,也是當你宣稱要經營出一個與傳統商業媒體不一樣的、向群眾募資的媒體時,所必須回答的問題。

時代不一樣了,我們不能停在只是喊喊我們是另類、非主流、邊緣戰鬥、弱勢發聲…之類空泛口號,就想要募款的階段,議題設定、工作方法、組織的長相、資源的取得與運用…都需要拿出來,讓社會大眾檢視。

這是我所謂的「新」。

11月起,我們的行政人員已經開始上班,他叫做陳玥靜。

公務電話是:0908-885-132。

雖然這是一隻手機,但因為我們承租的辦公桌不適合牽室內電話,所以才拿手機當公務機使用,玥靜的上班時間是常日的上午9:30到下午5:30,下班之後,不會把手機帶回家,在行政上有事情要聯絡的,可以在上班時間打這隻電話找玥靜。

基礎的建設已漸就緒,接下來的工作,需要你的參與:【請捐款支持焦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