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的海水淡化廠

台灣現(2021年9月)有24座海水淡化廠詳見,絕多數位於離島、提供生活用水,台灣本島的皆為電廠工業用水用。2021年,因應旱情,新竹、台中設了兩座緊急海水淡化機組,在旱情結束後停用。未來在台灣本島,也將出現大型的海淡廠規劃。

不包括緊急機組。除水利署官網列表上23座以外,澎湖馬公第二海水淡化廠第一期於2021年4月28日開始營運,第一期產水量4,000CMD。

離島地區,另有澎湖馬第二海淡第二期6,000CMD、吉貝600CMD、七美900CMD,興建中。

2021年前的海水淡化廠

過去的海水淡化廠,大致可歸納出幾個特色:產水規模介於數百至一萬CMD(cubic meter per day, 公噸/每日)、多數位於離島、台灣本島僅有電廠工業用水的。

這些海淡廠(包括鹽井淡化廠)規模大多為數百CMD,最大的為馬公第一海淡廠10,000CMD。絕多數在澎湖、金門、馬祖,多為生活用水,僅有澎湖尖山電廠、金門塔山電廠設有工業用水海淡廠。

台灣本島則只有3座海淡廠,皆為工業用水,2座在核三廠、1座在大林電廠。

2021年緊急海淡機組

2021年,在嚴竣的旱情下,行政院核定的「抗旱水源1.0」與「抗旱水源2.0」分別提出新竹(參考參考)、台中(參考參考)緊急海淡機組。(報導

這兩個緊急海淡計畫,初規劃皆為1.3萬CMD,後續雖然擴充,但皆未超過2萬CMD,並在2021年的旱情緩解後停止運作。

2021年後的海淡廠規劃

與過去的海淡廠相比,未來的海淡計劃出現一些趨勢的變化:出現台灣本島的生活用水海淡廠,且規模巨大許多,可達10萬CMD以上。

台塑麥寮海淡在2018年已通過環評,規劃10萬CMD,供六輕使用,興建中、並預估在2022年8月啟用(環評資訊興建報導)。

2021年9月,台南海淡20萬CMD(環評資訊報導)、新竹海淡10萬CMD(環評資訊)分別開始環評第一次專案小組審查。

此外,水利署也在桃園、嘉義、高雄分別有10萬CMD、屏東5萬CMD海淡的計畫,細節尚未提出。

這批海淡廠的資訊整理,詳見

海淡廠的問題

未來用水需求的成長,主要在工業用水需求部分(參考)。然而,淡化設施各種面向的成本,卻可能是由全民、或漁民買單。水利署則解釋,興建淡化設施不應視為工業用水成長的需求,而是降低整體缺水風險。

淡化設施常被關注的問題,包括耗電,成本比自來水價高,會排放濃滷水。

即使隨著效率的提升,目前大約也要用4度電才能換1度水,有水資源的缺乏、轉嫁到電源開發上的問題。

由於耗電產水,使淡化水的成本較高,約要30元,高於自來水價1噸約10元。過去離島的海淡有《離島建設條例》,由政府補貼;本島的皆為電廠工業用水,由電廠負擔。但未來台灣本島若出現公共用水的海淡,成本應會由自來水公司承擔、拉高自來水成本。

一種想像,是由工業用水戶自行興建、營運淡化設施,吸收成本,例如過去的電廠海淡設施、或未來麥寮海淡;但若發生旱情時,政府能否動用或調配這些私有的淡化設施,也會成為一個問題。(報導

淡化會產生濃滷水,當部分的鹽水變淡水的同時,也就有部分的鹽水的濃度變得更高。例如新竹海淡估計每天取海水30.4萬噸,產淡水10萬噸,排放濃滷水18.6萬噸,產生污泥1.8噸。除了取、排水口設施可能影響漁民作業外,濃滷水是否會影響環境、是否會影響漁業資源,則是漁民及環保團體擔心的問題。(報導

 

最後編輯:2021/9/28 王子豪

標籤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