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TPP與日本農業

條目整理:孫窮理

日本加入TPP面臨取消農畜產品高關稅的壓力,早在2011年,農林水產省估計,如果取消關稅,原本8.5兆日元的農業生產額,將對半砍,減少4.1兆日元,糧食自給率由40%暴跌至14%,而農業的防洪、涵養水源的這些間接利益,也將損失達3.7兆日元。

面對這一個毀滅性的威脅,安倍晉三開始推動農業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2013年,宣佈逐步到2018年,完全廢除日本自1971年就施行的「減反制度」,此一制度,類似台灣的「休耕補貼」,政府補助稻農休耕或轉作其他作物,控制稻米的產量,也維持了日本稻米的價格。

日本農業近況有許多與台灣接近之處,在「減反制度」下,休耕面積不斷增加,2010年達39萬公頃,當年日本耕地總面積為459.3萬公頃,比起台灣約80萬公頃農地,有20萬公頃休耕,比例上是低了不少,而農業人口老化,平均年齡超過65歲的情況,就人數的比例上看,大多數已屬「兼業農」,農事收入非農家主要收入的狀況則類似。

香港市場的米價
日本米與外國米的價格比較。(資料來源:山下一仁

此外,農地單位面積小,也跟台灣的狀況類似,若以平均每一農民擁有農地面積比較,美國為日本的75倍,澳洲為1,309倍,廢除減反制度的目的為鼓勵農民出租農地(類似台灣「小地主大佃農」的作法),集中進行大面積耕作、以農企業的方式生產,如此可以壓低日產稻米的價格,以因應稻米進口的衝擊。此外,安倍政府也積極鼓勵農產的出口,計畫到2020年,讓日本農產品出口增倍,至1兆日元(95.8億美元),以彌補進口造成的損失。

在此次TPP談判中,日本將米、麥、砂糖、乳製品,以及牛豬肉五大類高關稅的農畜產品視為必須捍衛的「神聖領域」,美國則要求全面取消關稅。

日本稻米進口,採取關稅配額制度,在配額之外,以778%的高關稅保護本土稻米,2002年,台灣加入WTO之後,也採取日本此一作法,在談判中,原本日本的關稅配額是77萬噸(約佔消費量7%),其中10萬噸是大米,其餘為米製品;而這一次談判,日本給與美國進口的「特別關稅配額」7萬噸,澳洲的配額量則是美國的12%(0.84萬噸),合計7.84萬噸,這些配額需以SBS(Simultaneous Buying and Selling Tender System)「買賣同時招標」的方式進口,避免進入公倉,確保可流入食米市場。對比台灣,每年進口米配額為14萬4千餘公噸,大約佔消費量的10%。

而目前日本有60%的牛肉進口(台灣超過90%),主要來自美國與澳洲,有約50%的豬肉進口(台灣進口豬肉量相當少,多為國產),牛肉進口的關稅將由現在的38.5%大幅下修到9%,豬肉的關稅也將調降,除此之外,在TPP中爭議最高的乳製品上,日本也承諾提高關稅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