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只要人在 我們都在 樂生就能重建

焦點事件記者孫窮理報導

貞德舍木牌重現。(攝影:宋小海)

2008/12/3,貞德舍強拆,藍阿姨在眾人護持下離開(攝影:蕭立峻╱苦勞網)。

2017年4月29號,艷陽高照的下午,凱道上,藍阿姨帶來了「貞德舍」的木招牌,吃力地舉過頭頂。

2008年12月3號,樂生強拆的矛頭,終於指向了第一棟院民居住的房舍;「我在想,如果貞德舍拆了,我也跟著去了」,藍阿姨說,「可是林卻阿嬤跟我說,我去哪裡他就去哪裡」,一世相依為命的人,在怪手前,只有雙手緊握,才有生存下去的力量。

那一天,來自各方的聲援者支開了尚不知情的林卻阿嬤,百餘人擋在警力和拆除機械前,貞德舍內,藍阿姨堅守;清走了群眾後,警方開始以電鋸意圖強行破門,在眾人的保護下,藍阿姨離開了貞德舍‥.

「現在林卻阿嬤98歲了,阿嬤還在,我們還住在一起」,藍阿姨說,「若是貞德舍有重建的一天,我一定搬回去」。

樂生院還在,藍阿姨還在,林卻阿嬤還在,也或許,貞德舍並未真的消失過...

相關報導

捷運局反悔 樂生募資買頭版廣告 「送報」至政院籲拍板重建大平台

焦點事件記者宋小海報導

樂生院民與聲援者前往行政院送報,要求行政院拍板大平台重建方案。(攝影:宋小海)

10年前的今天(4/15),樂生保留自救會曾發起反迫遷大遊行,最後雖改變行政院政策,但僅有部分樂生療養院區被保留,而在今天,樂生保留自救會、青年樂生聯盟等50多個「樂生重建元年」發起團體及聲援者,手持透過群眾募資刊載的「重建樂生」報紙頭版廣告,來到行政院前,要求行政院儘速拍板去年成形的「大平台」重建方案。

由於今日適逢週六假日,現場群眾在行政院大門前貼上自製的「掛號郵件招領通知信」,要求應收信的行政院長林全在4月29日前,應親自前往樂生療養院舊院區,或是直接參加4月29日下午1點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的樂生重建元年宣誓大會。

「大平台方案」由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中原景觀系名譽教授喻肇青設計,擬將樂生院入口遭捷運工程破壞處,回填部分山坡形成一個平台,以接近樂生院入口原貌。去年(2016)12月國發會召開協調會議,會中並達成共識,只要捷運機廠減少5條軌道,大平台案便可施作,而減軌也不影響服務運作,但台北捷運局卻在事後反悔,向國發會要求要行政院發文定案才能進行工程。

國發會通過的大平台案剖面圖。(資料來源:快樂.樂生粉絲頁)

目前樂生入口因為捷運機廠施工,呈現「懸崖」地形,大平台方案即是回填土方覆蓋此一懸崖,成平台狀連接對外馬路與樂生療養院,以重現過去上「為達隔離效果,強制患者與醫護人員分道而行」的Y字形通道。

劉可強認為,平台是一個通往馬路大型斜坡,可方便院民的代步車通行,僅管平台方案會增加興建機廠經費及工程時間,但這個代價對台灣的文化保存及院民都很重要,而未來各種重大建設,都應照顧歷史、人文、環境,現在就是補救的示範。

樂生保留自救會榮譽會長李添培說,樂生的醫療史及文化遺產應該留存,「很多當時參加(保留運動)的人今天都有來,表示我們並不孤單,只要有一口氣在,就要拼下去」。青年樂生聯盟成員何欣潔表示,一個社會經歷不小心摧毀自身文化資產的時期,但如果就這麼算了,社會就無法記取這個教訓,重建樂生就是修復過去錯誤,在未來不要再犯同一個錯誤。

此次重建行動廣告募資自今年(2017)3月底發起,並在本週達成65萬元的目標,目前募資專案仍持續開放,以支應429凱道行動之經費。募資刊載廣告在樂生保留運動過程中並非首例,2007年3月,200多名警察進入樂生院,張貼限期一個月內搬遷的拆遷公告,當日凌晨部落客即自力發起「100元買下保留樂生的小小夢想」募款行動,後續將當時自救會推動的樂生保留方案,送上《蘋果日報》A3半版。

關於樂生過往與大平台方案的意義,請參考 :〈樂生重建要從大平台上找回靈魂

樂生院民與聲援者前往行政院送報,要求行政院拍板大平台重建方案。(攝影:宋小海)

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解釋大平台方案。(攝影:宋小海)

現場群眾在行政院大門前貼上自製「掛號郵件招領通知信」。(攝影:宋小海)

樂生保留自救會等團體發起募資,買下今日蘋果日報頭版頭廣告版位,刊載重建訴求。(攝影:宋小海)

十年過去了,院民們、幾代的樂生青年們、幾十個公民團體齊聚,為著一個目標「重建樂生大平台」;更讓人注目的,是那許許多多的小孩們,「我們有兩種『樂生寶寶』,一種是樂青的下一代,一種是當年『樂生學校』的小朋友們」,樂青何欣潔如此解釋著。

其實,不只是隨著樂生保存運動出世、成長的這兩代,還有十年來,陸陸續續再投入樂生保存運動的年輕人,他們甚至沒有見過樂生院完整的樣子,沒有見過貞德舍、沒有見過中山堂,沒有能在王字型旁的廣場上辦過活動,但是現在,他們在這裡。

舞台前,用夾板搭成巨大的「大平台」模型,從捷運迴龍站口,跨過捷運軌道,一路斜向上,未來樂生院口的第一進完成重建後,在大平台上,要也要完成重現當年的「Y字型道路」。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劉可強帶領著大家,用粉筆把「Y字型道路」畫上去,「未來樂生的重建需要大家參與」,他說。

今年是「樂生重建元年」,這不只是樂生保存運動的「最後一哩路」,更是樂生重建的「第一哩路」,「也許院民老了,也許樂青會老」,何欣潔說,但是當一代一代的人站出來,當他們都關心樂生重建的時候,樂生就還在。

關於樂生重建與大平台方案,請參考 :〈樂生重建要從大平台上找回靈魂

樂生寶寶,只要人在,樂生就能重建。(攝影:孫窮理)

綁上「樂生重建」的頭帶,立下重建的誓約。(攝影:宋小海)

在「大平台」的模型上,畫上「Y字型道路」。(攝影:宋小海)

在凱道現場重建已故院民湯祥明的房間。(攝影:孫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