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建國啤酒廠的保存與開發

落成於1920年,台灣菸酒公司的「建國啤酒廠」有超過百年歷史,2000年後經歷過兩度停工、復工。工會與文資團體抗爭逾二十年,結伴生產出一套「活保存」論述,將可同時保留文化資產與生產能力。建啤目前仍有每年十幾萬打的啤酒產量;理想上,在文化局核定的「建啤修復再利用計畫」中,能在保存、並使用文化資產的情境下,有每年70萬打的產能。

但建啤座落在台北市區精華地段,2019年後旁邊的台北科技大學積極遊說各級政府、要求撥用部份建啤土地給北科大。由於建啤場區的生產系統有連貫性,若土地被分割出去,將無法保存產業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歷史;也將切斷產線與動力資源供應系統,實質上中斷產能。

古蹟與歷史建築

建啤前身為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的酒廠,在日治時期是台灣唯一一間生產啤酒的酒廠。部分建築分別在2000年及2006年被公告為「古蹟」或「歷史建築」。這些文資建物落在建啤東半部的中間區塊、及北部區塊。

建啤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來源:(來源:建啤〈修復再利用計畫〉)

菸酒公賣局2002年改制為台灣菸酒公司,建啤土地於2003年減資繳庫、產權交給國有財產局(今國產署);後因要辦理「啤酒文化園區」計畫,又由財政部作價投資購回。公司化後,原本有進一步的民營化規劃,但在工會的反對下被擋下,現為財政部100%持股的國營公司。

雖然建啤在2000年、2006年經過兩次的停工復工註釋;但由於啤酒的產品特性,使得建啤是少數有條件成為產業活保存的文化資產註釋。在工會及文資團體的推動下,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2006年決議,建啤的生產設備,應該在「生產不中斷」的原則下,活化保存註釋

2000年,公賣局以「不投料」的方式,使得建啤第一次停產。

2006年,菸酒公司以維修機具為由,建啤第二度停產。

參考:〈公賣局私有化過程中的產業遺產保存-台北建國啤酒廠工人的工作權保存經驗

台灣歷史資源學會副秘書長黃俊達舉例,作為對比,例如台灣有過煤礦產業,但現在不太可能重新開採;台灣有過製糖產業,但現在甘蔗的栽種不可能達到製糖的需求。

而啤酒則是現在的常見商品,且啤酒強調新鮮,使得都市中的產區也存在繼續生產的可能性。

兩次公告對於「活保存」的用語仍然有所差距。2000/6/30指定古蹟的公告文字為「評定範圍內與生產線有關之機具設備均納入保存之範圍」;2006年登錄歷史建築公文則有「生產設備機器應在生產線不中斷之原則下活化保存」明確「活保存」的文字。

不過,實際上,在2000年指定古蹟之前,1999/4/27,行政院召集的協商會議,及2000/1/26行政院文化資產保存推動小組第五次會議結論就都提到,「以維持少量生產限為原則,並以生產線不中斷及活化保存方式辦理」,2000/4/8,台北市都發局也強調已「遵照決議意旨納入規劃」。

可見得行政院及台北市政府在指定古蹟之前,對於「活保存」已經有其詮釋與定調,但是公賣局/菸酒公司的經營階層仍持續設法抗拒這個方向,因此才有兩次停工與復工;這部份可參考潘欣榮〈公賣局私有化過程中的產業遺產保存-台北建國啤酒廠工人的工作權保存經驗〉。

建啤產能高峰時期,每年產能逾1,200萬打。一些近代設備有恢復量產啤酒的能力,但菸酒公司現僅使用新的精釀設備,生產台啤與精釀啤酒。目前每年產量約十多萬打。

2018年方案

菸酒公司2016年委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進行〈台北啤酒工場(建國啤酒廠)古蹟與歷史建築產業活保存修復再利用計畫〉,並在2019年通過北市文化局審議。

修復再利用計畫中,對於建啤的「活保存」,設想了一組「三線」的藍圖:

  • 「體驗線」主要在中間區塊最東側的「新發酵貯酒大樓」,這裡有日治時期的製酒設備。雖然若要保持營運,維護、衛生等需要較多的人力與成本;但至少要讓設備維護在還能運轉,可作為特殊節慶的少量生產、或民眾體驗的動態保存區域。
  • 「生產線」主要在中間區塊的貯酒室、發酵室等建物,及戶外醱酵貯酒槽等,可量產金牌台啤、台啤18天等啤酒,維持一年70萬打台啤產能。
  • 「精釀線」則設在偏北側的「包裝工廠」,生產少量、或客製化的精釀啤酒,作為新時代的商品。

在「活保存」的概念中,不只要留下文資建物,且將持續使用這些文資建物及設備,繼續啤酒本業的生產。而建啤座落在中間區塊的鍋爐室、配電室、冰凍機等,雖然都有古蹟身分,但現在都還能運作,得以用來支持生產所需的蒸汽、壓力、水、電等資源。

台北市文化局2019年審議通過之〈修復再利用計畫〉,以「三線」的方式「活保存」建國啤酒廠。(來源:建啤〈修復再利用計畫〉)

對於菸酒公司高層來說,對於文資保存的態度,不置可否。例如過去當建啤部分建物被指定文資身分、產權收歸國有,菸酒公司也樂於接受委託營運、把使用權佔下來,但怠於文資修復的投入;在建啤人力上也退多補少,使得建啤產能下降萎縮。

菸酒公司的最大興趣,在於建啤西南隅的土地,希望在那裡興建總部大樓。過去的方案,是融合旅館、大型購物中心的綜合商辦大樓(參考)。

雖然有些同床異夢,但建啤西南隅並沒有文資建物,也不涉及現有的生產設備。在這種情況下,工會、文資團體、及公司並沒有太大的衝突。

這個想像下的「啤酒文化園區」,一度在2017年通過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的審議(參考),並在2018年10月2日通過內政部的第二級審議(參考)。

2018年通過審議的方案,原本全區的工業區,大部分變更為特定專用區;並將西北隅、及東北隅的土地,分別變更為公園用地及廣場用地,捐贈註釋給市政府。

土地由「工業區」變更為「特定專用區」後,土地價值將會提高。

在台灣相關法令制度的概念中,因為這個土地的「價值提高」,並不是來自開發單位的生產或投入,是一種不勞而獲的利益所得,所以需要回饋一些提高的價值給縣市政府,讓市民共享相關的土地開發價值。

內政部〈都市計畫工業區檢討變更審議規範〉第6條第1項:
「變更工業區應捐贈公共設施用地及可建築土地予直轄市、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並應符合下列規定:1.變更為住宅區、商業區應捐贈公共設施用地及可建築土地面積之合計佔變更工業區土地總面積之比例,分別不得低於百分之三十七、百分之四十點五;變更為其他使用分區者,由都市計畫委員會視實際情形審決之」。

菸酒公司擁有活化再利用計畫下的「體驗線」、「生產線」、鍋爐室等「動力中心」、及西南隅的土地。

雖然「精釀線」、包裝工廠(設有產線後端的「裝瓶」等設備),被劃分在回饋給市政府的公園用地內,但市府也在都市計畫細部計畫內同意,將把這些建物委由菸酒公司營運註釋

〈臺北市都市計畫書--擬定臺北啤酒工場暨周邊地區細部計畫案〉
柒、其他
三、本計畫區所捐贈公共設施用地上之文化資產,得由臺北市政府委託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經營管理、辦理產業活保存等相關事宜。

菸酒公司持有「體驗線」、「生產線」、鍋爐室區等「動力中心」;可使用「精釀線」及裝瓶等設備所在的包裝工廠,將可達到再利用計畫中規劃的三線活保存與生產。土地變更為專用區後,菸酒總部大樓能有更高的開發強度,讓菸酒公司有更多的商業使用可能。

2018年通過都計的方案(來源:台北市政府2017年簡報)

2018/10/29,時任台北市副市長的林欽榮(發言者)與時任菸酒公司董事長吳容輝,在建啤召開記者會,一個多月後,林欽榮辭職,這個階段的計畫也胎死腹中(攝影:孫窮理)。

2018年10月29日,時任台北市副市長的林欽榮在臉書上貼文,說明北市府與菸酒公司的「簽署合作協議」記者會(參考)。

在正當的程序下,走到這一步,應已定案。雙方事前完成了協商、計畫通過了台北市與內政部的二級審議、雙方還開了記者會「簽署合作協議」。但北市府最後卻壓著已通過審議的都市計畫及細部計畫,遲遲沒有「公告」完成行政程序。

柯文哲變卦

在2018年市長選舉(11/24)後,連任台北市長的柯文哲市政府隨即變卦註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忽然跳了出來,要求分得土地註釋

北科大除了表示校地不足外,也宣稱過去北市府開闢道路時,徵收了北科大部分校地,所以宣稱北市府應還北科大一些土地。

林欽榮在2018年市長選舉後,辭去台北市副市長的職務,2020年6月,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8月補選,由陳其邁當選,被認為屬於謝系人馬的林欽榮,再擔任高雄市副市長。

然而台灣一年數十起徵收計畫,每起徵收計畫都有其時空與計畫背景,執行徵收後也皆會予以補償。若被徵收者認為徵收不合理、或不服,應在期間提出異議、或進行行政或司法救濟,甚或是體制外的抗爭抗議。

北科大宣稱的,應為70年代的建國路拓寬工程,既然為道路用地的徵收,被徵收者勢必也包括建國路兩側的諸多建啤、民宅。如果這套歪理成立,是不是當年所有被徵收戶,都要按比例分回一些土地才公平?

在土地被收徵後數十年後,跳出來要政府還它另一塊土地,既不合法也不合理。而此僅為北科大強要土地之歪理,紀錄於註釋中,不列入正文。

另北科大於全台圈地(參考)、以及例如把寸土寸金的億光大樓的一樓出租給汽車品牌作展售中心(參考)等情況,也遭外界質疑,北科大爭得的土地,到底有多少會真的用在教學本業上。

柯文哲連任市長後,北市府人事大調整,促成2018年方案的副市長林欽榮、都發局長林洲民都被換下;也有媒體直白寫道「外界有關柯文哲討好北科大校友,意在2024參選總統時獲得北科大校友人脈和金錢挹注的傳言卻甚囂塵上」(參考)。

2018年10月29日,北市府與菸酒公司的「簽署合作協議」記者會;11月26日市長選舉;在12月北市府與菸酒公司的內部會議上,北市府忽然抛出有疑慮註釋;接著隔年1月,行政院政委張景森便帶著北科大校長王錫福「拜訪」菸酒公司董座(參考)。

北市府在這個時候,對原本談好的條件,提出兩項疑異:
1.(總部大樓的)增額容積價金應納入市庫,且無法專款專用於文化資產修復及管理維護或啤酒文化園區營運;
2.回饋後公有地(主要指東北側包含包裝工廠的公園用地、及東南側的園區入口)應予公開招標無法優先委託臺酒公司管理使用。

後項的公有地委託,涉及「活保存」下的生產線保留與運作(精釀線的預定位址;及經典線生產的台啤,也需輸送至包裝工廠的設備裝瓶)。前項則是在菸酒公司對文資保存意願不置可否的情況下,市府將菸酒公司因新大樓而要多繳給市府的錢、再交給菸酒公司、但指定只能用在文資保存上,讓菸酒公司有更大的意願活保存文資。

台灣歷史資源學會副秘書長黃俊達表示,這兩個條件是由前副市長林欽榮設計的,先前必然已諮詢過市府內部的法律意見;且這兩條也已列進細部計畫、經北市都委會審議通過。黃俊達認為,這兩條並不真的有法律問題,僅為林欽榮走人、柯文哲變卦後,市府要停下計畫而找的理由而已。

在這個階段,北科大透過北市府討要土地。即使北市府都召開過簽署合作協議記者會,但後來就是壓著己通過審議的都市計畫與細部計畫不公告,希望分土地北科大;而菸酒公司則不滿已談好的計畫莫名被翻案,堅決不同意。

2020年6月,教育部/北科大的建議變更方案。(來源:2020年北市都發局簡報)

北科大在這個階段,提出過不同的討要土地方案。例如比較早期的方案,基本上是直接的把建啤土地一分為二,東半邊給北科大、西半方留給建啤。在後來的方案中,則主要套用2018年通過審議的都市計畫,但市府把原本要委託菸酒公司使用的公園用地,撥給北科大使用。

北科大向柯文哲討要的後期方案(來源:自由時報

對建啤公司來說,少掉可用的資產,自然不樂於接受撥地給北科大的方案。

對工會及文資團體來說,後來的方案也是無法接受的。在建啤廠區內,生產的各項程序落在不同位置,其之間又有連動相關性;所以問題不只是少多少土地,而是可能造成既有生產線的切裂、甚至中斷。例如在公園用地上、柯市府後來想改供給北科大使用的「包裝工廠」,是建啤現在唯一在製造精釀、台啤的生產區域,且末端的裝瓶設備也在包裝工廠。

這個時期的行政院,院長蘇貞昌似乎也對積極為北科大奔走的政委張景森有疑慮,另指派了政委吳澤成介入協調(參考)。柯文哲市府的態度,後來也又再轉向,表示市府撥用土地給北科,有適法性的問題註釋

雖然柯市府不再強推撥用土地給北科大的方案,但市府也仍未公告已通過的都市計畫。建啤土地爭議被擱置仍未解。

「(菸酒公司依法捐贈、屬於市有財產的)該等土地無償撥用予北科大使用非屬本府承諾之事項,且尚有法令適用之疑義」(參考)。

行政院強行介入

2023年後,與北科大關係良好的鄭文燦上任行政院副院長(參考),北科大透過鄭文燦與張景森,由政院直接量身打造土地撥用北科大計畫。

新的計畫中,將由菸酒公司分割土地,將東南隅包含古蹟群的入口、「體驗線」、「生產線」、鍋爐室區等,減資繳庫回國產署。國產署將這塊地撥給教育部,教育部以「興建重大設施」為由,跳過北市府的都市計畫審議,直接由內政部的都市計畫審議將土地變更為大學用地,再交給北科大使用。

2023年,行政院介入的都市計畫方案(來源:變更建啤都市計畫書,112年12月)

直接由行政院出手,由財政部完全持股的菸酒公司也無法有異議,已於2023年底的董事會上同意分割土地。由財政部負責收回撥用土地,由教育部提出「重大設施」計畫,由內政部逕為變更土地註釋,全部都可在行政院底下完成。

《都市計畫法》第27條

都市計畫經發布實施後,遇有下列情事之一時,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或鄉、鎮、縣轄市公所,應視實際情況迅行變更:
四、為配合中央、直轄市或縣(市)興建之重大設施時。

前項都市計畫之變更,內政部或縣(市)政府得指定各該原擬定之機關限期為之,必要時,並得逕為變更。

在這個方案下,菸酒公司雖剩下西南隅土地,但將維持工業區身分,總部大樓的開發強度及容許使用將受限;又或者菸酒公司需要再自己提出都市計畫(並另外再承擔40%的回饋市府土地)。

2023年行政院介入的都市計畫方案,對建啤產線現況的影響。

菸酒公司雖保有現在進行生產的包裝工廠,但沒有鍋爐室區等區域。工會評估,若要新設添購相關設備,要花多久時間、設置在那裡會是一個問題;且可能需要7、8千萬,將由公司承擔這些設備成本投入。又或者公司根本無意投入、終導致建啤停產。

而北科大擁有鍋爐室、新發酵貯酒大樓等古蹟群,然而在「學校用地」上,不太可能進行生產使用,也遑論北科大是否有投產的技術與意願。此區看不出「體驗線」、「生產線」的產業活保存的可能性。「精釀區」的活保存,也可能在菸酒公司的成本考量下,無意進行。

北科大需負擔古蹟與歷史建物的保存,但可在東南隅興建大樓,且享有古蹟與歷史建物區的容積調派,東南隅土地將擁有極高的560%容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