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COVID-19》 海上「隔離期」失守 疫調更倍艱難

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

台灣對於船舶的防疫措施,因應航港的特性,有一套特別作法。海上長時間的孤立狀態,被視為有群體隔離的效果,理想上能行成一道防線;但這道防線一旦破功,反而讓疫情的調查更顯困難。

依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說明,目前對於航港的防疫,略以「靠舶前30日內,有無海上接觸史」為界,若30日內沒有靠泊外國其它港口、也沒有與其它船隻併船交流等「海上接觸」的情形,就會把這艘船視為安全的,返台後不需要居家檢疫等措施。但若30日內有「海上接觸史」,返台靠泊後就需要另外進行14天居家檢疫、或原船檢疫等檢疫措施。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明,與一般陸上隔離檢疫的「14天」相比,海上有採檢不易等困難,因此把時間定為「30天」來觀察,大約是兩輪的最久潛伏期。

台灣敦睦艦隊至今(4/23)累計29人確診。艦隊人員2月21日在台登艦,3月15日離開帛琉後,緊接著進行了海上的航行等訓練,直到4月14、15日後官兵學員才陸續下船,完成了30天的群體隔離。然而沒有在這段時間內辨識出確診者、或對疑似案例作出妥當的反應,這30天或更久的時間,反而影響了疫調、也可能導致更多人因此受染。

對於是在那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未能及時通報艦上病例,目前仍在調查中。不過艦上無法進行PCR採檢病毒來確診疑似病例,也沒配有快篩等可協助船醫判斷的工具,這使得即使有人出現疑似症狀,也難以在艦上進一步確認風險程度,進而與其他人進行區隔。而此趟敦睦艦隊的旗艦磐石艦,被設計為能進行人道救援、診療等任務的支援艦,即使設有負壓隔離病房,也難以發揮效用,倍感諷刺。

自帛琉返航後漫長的30天,讓艦上已經同時有康復者、也有剛被感染的人。目前的病毒採檢與抗體檢驗結果,有2人只驗出抗體而驗不出病毒;而有1人的病毒採檢是「一採陰、二採陽」,張上淳表示,從他出現症狀的時間來看,可能是剛被感染,第一採時還在潛伏期病毒量低、第二採時才發病病毒量增加才被驗出。

但又有4人,雖然也是「一採陰、二採陽」,但從症狀的時間來看,張上淳研判4人是感染了一段時間,體內的病毒量下降到不易測出的階段,因此容易出現時陰時陽的現象。這個現象也常見在被認為快康復、準備出院的確診者身上。

這起事件感染規模究竟有多大、感染了多少人?指揮中心表示,會對艦隊全員進行「抗體」的檢驗,來確認有多少人「曾經感染過」。不過張上淳也說,無法單純從抗體檢驗的結果,得知感染的時間。能不能追出感染源,需要看最後有多少科學據據以及調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