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與礦業受災居民要求行政院給予承諾(攝影:梁家瑋)
焦點事件記者梁家瑋報導
環保署署長李應元上任後,隨即針對礦業進行改革,推動水泥採礦政策的整體環境影響評估,然而,經濟部礦務局卻說,台灣水泥採礦政策已有總量管制,不需進行政策環評。今日(10/14),地球公民基金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環保團體,以及台灣各地礦場受害居民於行政院召開記者會,訴求立即啟動礦業、水泥業政策環評,並要求政院介入處理;對此,行政院承諾介入協調經濟部與環保署,並於年底前回覆是否啟動政策環評。
李應元上任後,表態反對亞泥於太魯閣採礦、裁定榮豐礦業不應開發,並承諾將著手進行水泥採礦政策的整體環境影響評估,未來舊礦業展延也都將納入環評,預計半年完成。然而,經濟部礦務局不理會環保署意見,在9月23日發給環保團體的函中,清楚表示現今礦業外銷已逐漸下降、礦石有總量管制政策,所以不需進行政策環評;因政策環評須由環評主管機關(環保署)與政策主要擬定機關(經濟部)共同推動,若經濟部不配合,環保署無法單方面推動政策環評。
對於經濟部給出的理由,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潘正正表示,每年水泥因應市場需求的生產量,僅到總量上限7成,顯示門檻訂太高,總量管制毫無效力,而外銷下降起因於水泥市場不景氣,不能當做不要政策環評的理由;她說,政策環評須對整體政策通盤檢討,了解台灣到底需要多少礦、哪些地方適合開採、如何進行配套,目前因沒有整體評估,整個礦業、水泥業狀況都不明,造成的環境成本、風險也都不清楚,所以應立即啟動政策環評。
行政院由交通資源環境資源處副處長吳振昌、經濟部礦務局副局長周國棟與環保署代表出面接受陳情,但周國棟僅表示經濟部已與環保署就政策環評協商中,對環團質疑的「為何未協商完成即發函說不用環評」,則是毫無回應;吳振昌則說政院將請環保署與經濟部協商,但仍未給予啟動政策環評的承諾。之後,經環團、民眾的一陣抗議,交通資源環境處處長陳盈蓉出面承諾,行政院將立即介入,邀環保署與經濟部進行協調,並於年底前回覆是否啟動礦業政策環評。
今日抗爭是台灣礦場受害社區與部落的首次串連行動,除了亞洲水泥西部復礦,立即會影響到的新竹關西鎮金山里、玉山里居民外,宜蘭員山、南澳、花蓮和平、富世、支亞干、清水、台東石雨傘、成功等地,都有族人或居民代表特來參與抗爭。立委高潞・以用指出,超過8成現役礦場位於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內,礦場的爆破、開挖會對空氣、水質產生影響,更可能造成滑動走山、土石流,但礦場開發卻從未遵守原住民族知情同意權,未經族人同意即開採,完全漠視、剝奪原住民族的權利。
配合政府1986年水泥東移政策,台灣水泥業從西部移往東部,但目前亞泥計畫於新竹關西復礦,關西金山里居民羅政宏說,礦業公司往往在居民不知情的情況下拿到礦權,逼使居民、族人須遠離家鄉,金山里距離礦場只有三百公尺,亞泥1960年在關西開採後,直接、間接逼走了金山里近30戶人家,花蓮富世村則是直接趕走50戶人家。過去里上要是有人不順從配合,就會被請去警備總部「喝茶」,現今水泥已不是國防工業,希望政府伸出援手,而不是來坑殺人民。
亞泥西部復礦環評案,今年(2016) 1月12日環評專案小組做出進二階環評建議,並於今日環評大會正式通過結論,本案確定進入更嚴謹的二階環評。然而,關西案僅是少數「幸運」個案,大多數礦場未經過任何審查。潘正正說,《環評法》於1990年代通過,但七、八成礦場在那之前已存在礦權,環保署1997年函釋中表示,礦業用地只要開採面積未更動,展延時不需環境影響評估,這也造成台灣有約85%的礦場,沒經過任何的審查,希望透過政策環評重新評估整個礦業開發制度,「將一切資訊攤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