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台灣的高爾夫球球具製造業

台灣第一家高爾夫球球具製造廠為1960年代,成立於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的大宇精密,以銷日的OEM訂單,成為當時的國際第一大廠,到1999至2004年間,光高雄地區就有一百多家製造商,後隨產能過剩及景氣影響,僅七八家存活,其中復盛、明安、大田及鉅明為四大天王,2000年起,美國前三大的高球品牌,為降低成本擴大市場佔有率,將高階訂單由墨西哥移轉到台灣。

高爾夫球竿全球年產量約4,000萬枝(2011),台灣資本在以中國大陸為主的生產產能,約佔全球的80%,無論產值產量世界第一位。多屬為國外大廠代工的OEM或ODM型態,主要出口市場為美國,其次為日本。在工序上,加工、磨光及美工等後段製程在大陸或越南,而接單、研發、開模、打樣則在台灣。

球竿(club)分為竿身(shaft)、球頭(head)、握把(grip)三部份,其中「球頭」的工序具複雜性與專業性,耗費時間、勞動力與技術成本遠高於其他兩者,高爾夫球球具製造原物料成本約佔50%,勞動力成本約30%,代工的毛利率約3%-10%,球頭的材質為鑄、鍛造的不鏽鋼、鈦合金及複合材質的金屬及木頭,其中鈦屬於稀有金屬,全球有八成的產量都在中國,使得中國的材料供應商具有談判優勢。一顆球頭的製造需要經過一百多人的手,台商在中國以分包的方式製造,外包廠商技術精進後,成為競爭者,台商必須保留關鍵技術,甚至將部份製程拉回台灣,企業內的幹部也以台灣人為主。

高爾夫球具製造業全球流動簡圖(製圖:孫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