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美國帝國主義與菲律賓人民的反抗

Time

US IMPERIALISM AND PEOPLE’S RESISTANCE IN THE PHILIPPINES 原文連結
翻譯:謝碩元、陳德倫

譯者前言:

荷塞˙馬利亞˙西松(Jose Maria Sison, 1939-)是菲律賓共產黨的重要人物,其接受馬列主義及毛澤東思想,主張武裝鬥爭路線。西松於1968年當選為黨主席,領導新人民軍(New People’s Army)對抗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的法西斯獨裁政權,並於1977-86年間被捕入獄。1986年,新上任的艾奎諾夫人(Corazon Aquino)以「民族和解」為由將其釋放,卻又在1987年趁西松在海外活動時,註銷其護照,使西松流亡荷蘭,至今仍不斷受到政治迫害。

西松對菲律賓的歷史與政治經濟發展研究甚深,無論在獄中或海外流亡期間,仍持續關注菲律賓的局勢,以及世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動態發展。本篇文章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四個面向,將時間拉回1898年,梳理菲律賓的被殖民史與反殖民史,並在結論主張菲律賓人民應利用中美兩大帝國主義政權的矛盾與之斡旋,號召全球人民的支持與團結。

  • 美國帝國主義與菲律賓人民的反抗
  • 「帝國主義與反抗」論壇專文
  • 2014/06/06, 阿姆斯特丹
  • 編寫:國際人民鬥爭陣線(International League of Peoples’ Struggle, ILPS)-荷蘭分部
  • 作者:Jose Maria Sison教授(國際人民鬥爭陣線主席)

我想與大家討論美國如何從1898年開始,透過軍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手段,在強加帝國主義給菲律賓人民的同時,侵犯其國家主權,阻撓其對民主的渴望、社會正義以及社會發展。

關於這方面,我首先想論述,壟斷資本主義,或是現代帝國主義,如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最終階段出現,以及如何在下個時代展開。壟斷資本主義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比過去的社會主義之可能性更加開放。帝國主義,他強調使用暴力與侵略來鎮壓革命,以及獲得海外的政治經濟版圖。

英國是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中,最先依靠這種經濟的宰制力量促成資本主義發展,並進一步達到壟斷資本主義的國家。早在十九世紀中葉,1848與1868年之間,英國帝國主義至少展現出兩大特點:擁有廣大的殖民地,以及藉由壟斷獲取超額利潤來達到工業壟斷。

然而,在十九世紀的末三十年,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共同見證了自由競爭資本主義轉向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連同英國,他們一塊彰顯了帝國主義的五個特徵。而其中第五個特徵,藉由資本的力量完成了世界的瓜分,並直接設置了帝國主義間的戰爭舞台:

  1. 壟斷資本主義在經濟上的宰制性;
  2. 工業與銀行資本,以及浮現出的金融寡占,兩者的合併;
  3. 作為一種獲得剩餘利潤的手段,比起出口剩餘商品,出口過剩資本的重要性提升;
  4. 在國際的尺度組成聯盟反對卡特爾(cartels),並形成壟斷性的聯合組織;
  5. 資本力量促成的世界瓜分競賽,遍佈於不發達或欠發達之國家或地區,並將之作為經濟領土(廉價的原物料和勞動力,被擄獲進市場以及投資領域),以及政治領土(殖民地、半殖民地、受保護國、附屬國以及任何其受影響的範圍)。

壟斷資本主義的力量,一旦透過軍事的干預或侵略,將海外的特定國家或地區轉變成政治領土時,也連帶地將其變成可更加信賴的經濟領土。對像美國這種殖民遊戲的新玩家而言,在帝國主義浮上檯面之時,則必須得透過侵略行動進場攪和;相較於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俄羅斯和日本則發展出較不具規模的壟斷資本主義,但他們的軍事力量使他們能透過掠奪領土,獲得更多的壟斷利潤。

當時和現在一樣,資本的力量,試圖緩慢地瓜分世界市場,直到經濟競爭與政治激化到引爆戰爭。透過資本力量,世界範圍內的瓜分與競爭,奠下了這樣的基礎,即在該範圍內,以暴力的方式重新劃定領土,而殖民遊戲中的後進國,擾亂了力量間的平衡,催化出了戰爭。

因此,藉由戰爭以及1898到1914年間的最終塑型,現代帝國主義的時代來臨了。美西戰爭(1898)、波耳戰爭(1899-1902)、日俄戰爭(1904-1905)以及1900年的歐洲經濟危機,是此新時代的主要歷史指標。列寧斬釘截鐵的說,帝國主義時代的開始不早於1898至1900年間,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活的不夠長,以至於無法窺見他。

一.無止盡的美國侵略

在壟斷資本主義的基礎上,當美國蓄意挑起1898年的美西戰爭,只為了搶占包括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在內的西班牙殖民地時,其完全承接了帝國主義的權力。與上述戰爭有所連結的是,美國在香港佯裝與阿奎納多集團(譯註:Emilio Aguinaldo, 菲律賓共和國首位總統)建立友好關係,事實上卻用一艘美國小艇將他送回菲律賓,然後(在美國的「保護」下)宣告菲律賓獨立後,發動以菲律賓獨立為由的民族戰爭,繼續對抗西班牙。

當菲律賓人民成功地在全國範圍內解放了自己,並且在順利逼近王城區(譯注:馬尼拉的南區),一座西班牙殖民者的堅固要塞時,美國卻為了準備讓更多的美軍登陸,使用計謀干涉菲律賓軍隊的部屬。美軍身為菲律賓軍隊的盟友,有其背後的目的。1898年的8月13日,美國與西班牙方安排了一場「作秀戰」(mock battle),合理化西班牙向美國的投降。這天過後,美國與西班牙簽署了停戰協定,結束了美西戰爭。

美國與西班牙在1898年12月10日締結的《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中,西班牙以兩千萬美元將菲律賓賣給了美國。同年的12月21日,美國總統麥金萊發佈了《慈愛同化聲明》(Proclamation of Benevolent Assimilation),宣告美國殖民菲律賓的計畫。1899年2月4日,美國對菲律賓人民展開戰爭侵略,讓事情演變成所謂的「美菲戰爭」。美國出動了12.6萬具優勢且極端兇殘的軍力,征服擁有700萬人口的菲律賓民族。他們,無情地展開屠殺、對俘虜施加酷刑、施行人口再集中、焦土戰術及食物封鎖。1899到1902年,透過直接的殘暴作為、間接的飢荒及流行病,美國殺掉占總人口一成的70萬菲律賓人民,到了1916年,又持續殺害了80萬菲律賓人。

為了維持菲律賓的殖民狀態,美國基於多樣軍事策略要點,建造了一些軍事基地,還組織了魁儡軍,即所謂的「菲律賓童子軍」(Philippine Scouts),並隨後將之轉化為「菲律賓警衛軍」(Philippine Constabulary)。在菲律賓人民追求民族獨立的不懈努力下,美國早在1935年便在所謂「菲律賓自治領」(Commonwealth government)的稱呼下,給予其10年期間的過渡期,預計在1946年將菲律賓轉換為半殖民地。(譯註:1946為菲律賓共和國成立年)。

1936年的《國防法案》(The National Defense Act)是此政府的首次立法。該法將魁儡警衛軍扶持為「第一正規軍」(First Regular Army),並處在「美軍菲律賓部」(US Army´s Philippine Department)的直接監控下。美國組成、植入、武裝、以及訓練之,到了二戰前夕,美方將其編組在遠東美軍(US Army Forces in the Far East , USAFFE)的架構下。同時,在自治領總統奎松(Quezon)的主導下,麥克阿瑟將軍成為魁儡軍的元帥。

二次大戰爆發期間的1941年,日本法西斯在巴丹半島戰勝了美軍,竊占菲律賓直到1945年。為了將菲律賓恢復為殖民地,美國與遠東美軍游擊隊展開合作。在菲律賓1946年形式上的獨立之前,美國強迫魁儡政權領導人接受《一般關係條約》(Treaty of General Relations),確保了美軍基地,以及美國公民及企業產權的延續,甚至還進一步要求菲律賓的任何外交關係需得到美國的批准。

在菲律賓變成半殖民地後,美國成功地使自己的侵略長存,並持續控制菲律賓的國家軍事武力。美方獲得一份軍事援助協約,使菲律賓的軍事單位依賴於美國的計畫、培訓、情報和設備;而且,軍事基地合約使美軍在菲律賓的駐紮延長額外的99年。同時,美國也將菲律賓綑綁在東南亞條約組織(South 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 SEATO)下的共同防禦協定、美國地區安全控制協定。

1946年開始,由於此種遍佈於整個菲律賓的軍事力量,美國得以宰制菲律賓的政治與經濟,並隨意介入菲律賓的政局、操縱總統大選,出於喜好選出最順服、屈從於美國在菲律賓利益的候選人。

1961年後,由於美國企業肆無忌憚地榨取剩餘利潤、官僚既貪污又腐敗、對土地資源巧取豪奪,這三件事共同催生出革命性的群眾運動;美方在1972年策動扶植的馬可仕法西斯政權,對此施行了無效的鎮壓。

出於美國的經濟與軍事協助,1972到1986年間的法西斯政權得以維持。對此,菲律賓人民憤怒了,壓迫存在太久;圍繞在美軍基地旁的飛機、船隻、部隊,也同樣間接或直接地激怒他們。因此,在馬可仕政權倒台後,1987年憲法的制定者們,受到全面的歡迎。他們鼓起勇氣立法下令禁止外國軍事基地、部隊、設備以及核子武器。這道禁令,確實是菲律賓人民透過革命性的鬥爭,對抗墮落的親美獨裁傀儡政權,所掙來的甜美果實。

在開放且強大的民族民主運動之下,與美國的軍事基地協定終於在1991年被終止了。但,在這之後,美國訴諸各種軍事謀略規避外國軍事基地禁令,包括行使美菲共同防禦協定,或進行巴力克坦(Balikatan),即美菲聯合軍事演習,合理化軍方的相互操作,然後繼續將菲律賓視作美國前哨站,使美軍有理由存留於菲律賓。

《軍事訪問合約》(Visiting Forces Agreement)以及《相互後勤合約》(Mutual Logistics Support Agreement)允許美國軍事力量得以在菲律賓的任何地點任意駐紮,911事件以及所謂的「美國全球反恐戰爭」恰好證明了美軍對菲律賓的留存與干涉;同樣的道理,人道援助行動、醫療任務、公民行動、災難救援與重建工作等等,也一併擴展了美軍介入的藉口。

由於中國主張將其海域沿伸至南海的90%、等同獨占了經濟海域(EEZ)的90%,以及100%的菲律賓延伸大陸架(ECS)。對此,美國進一步鞏固自身軍事延續的託詞是,基於上述的原因,必須保衛菲律賓受到中國侵略。因此,在艾奎諾(Corazon Aquino)親美政權的協同下,美國獲得了所謂的《增強防衛合作協定》(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 , EDCA)。

此協定允許美國在「商定地區」下(Agreed Areas),以模糊不清的帳目建造基地,自己卻不負擔任何租金,等同提高菲律賓的支出,還能免費享受到周遭傀儡軍的保護。同時,飛地或基地內的任何行動,包括美國飛機與船隻的來去,菲律賓當局完全被排除在外;當局無法得知軍艦是否載有核子、化學、生化、或任何具大規模毀滅性的武器。此外,合約還要求,依據美方的需求,菲律賓武裝部隊(AFP)需協助美軍進入菲律賓領土的任何地方。

雖然簽署《增強防衛合作協定》的艾奎諾政權不僅通敵,又對美國展現媚態,美國總統歐巴馬卻在最近一次在菲律賓的訪問中,明確表示對中菲雙方於西菲律賓的海權爭議保持中立;美國的政策既不反對也不接納中國。事實上,美國正是依照自己的利益,在政策上決定與中國保持既競爭又合作的雙重關係。無論如何,在利益關係上,美國對中國的興趣,遠遠大於菲律賓。菲律賓人民應該要警覺的是,中美兩國可能會同意聯合探勘與開掘於菲律賓經濟海域、大陸棚架上的石油、天然氣和任何自然資源。

面對美國帝國主義對菲律賓的持續侵略,經過長時間的內戰,菲律賓人民及其革命能量,已經形成了一條人民民主革命戰線,來持續對抗半殖民地的政治系統。與此同時,他們譴責有利於魁儡政權且不斷加溫的軍事干預,並為此準備發動民族解放戰爭。美國應該會對此展開全面性的戰爭侵略,但,菲律賓人民並不害怕,且準備反制他;菲律賓人民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去為受到長期折磨犧牲的殉道英雄平反,去為受到美帝國主義間接或直接壓迫受難的千百萬人民,伸張正義。

二.持續的經濟掠奪

美國之所以要奪取這塊殖民地,有其戰略上與客觀上的動機。這攸關於一項公開的渴求,即美國欲為其製造業拓展國際市場,將太平洋變成「美國內海」,並以狂熱的資本力量建立地域影響力,戮力於打造一塊基地,與中國爭搶一杯羹。

浮濫於華爾街的債券,為對菲律賓所發動的侵略籌措資金。最終,通過軍備稅收,他迫使菲律賓人民掏出錢來。但,美帝國主義最大的收益,來自於透過美國產品與殖民地原物料的交換所榨取出的剩餘利潤,以及間接與直接的投資。在這過程中,美國將菲律賓的經濟從封建社會轉為半封建社會。

美帝國主義沒有消滅封建制度,而僅僅是大力強加帝國主義的剝削模式,以將社會經濟的質地全面轉換至半封建狀態。在一次的嘗試中,為平息人民對地產被外國宗教團體掌控的熊熊怒火,美國殖民政府徵收了一些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然而,這些農民完全無法支付重分配的費用,致使土地最終落到了地主階級的手上。

物理上,針對農民,美國殖民政府取消了封建禁令,讓農民到邊界開發土地,到都市尋求工作機會、乃至於到礦坑中賣命。官僚和地主誘惑農民在邊境地區開拓家園,但最後卻宣稱並登記土地於自己名下;高利貸商人們也會尾隨農民至邊境,然後變成地主。

過去,西班牙獲取剩餘利潤的方式,包括大規模製造業產品的進口與原物料的出口、長期舉債以應付交易赤字及新的超額消費計畫、外國資金的直接流入,都明顯與美國殖民統治有所不同。美國開鑿煤礦、開拓種植用地以提供原物料出口,同時也將部分原物料送入新興的加工廠,以供給本地消費市場;道路、橋樑、碼頭以及各種交通建設,則是為了刺激方興未艾的國內外貿易;公立與私立的學校系統,則提供專業技術人才給不斷擴大的官僚制度與企業財團。

在半封建的經濟與社會中,大買辦與地主的聯合階級(占總人口的1%)逐漸崛起,並取代了維持好幾世紀,自封建時代以來的單一地主階級宰制狀態;相對的,扮演中介角色的中產階級與城市小資產階級從1%擴展到8%;工人階級則來到15%,成長幾個百分點;農民則從封建時代的高達90%,掉到半封建時代的75%。

美國對菲律賓的經濟宰制,於二戰期間被日本的占據與侵略打斷。日本的帝國主義特質、戰爭的侵略,對菲律賓人民之生存、社區與財產造成浩劫與毀滅,使「大東亞共榮」這句口號變的一點都不可信。為了迅速驅逐日本勢力,以奪回菲律賓,美帝對菲律賓人民生命與財產的破壞,通過大規模的轟炸,病態地往上推高一個等級。而這些戰爭的損害支出,卻主要支付給美國企業,以恢復整個美國對菲律賓的經濟宰制。

美國不只透過1946年菲律賓形式上的獨立所簽署的《一般關係協約》,來把財產權保留給美國企業與公民,還強加所謂的《部分修正案》(Parity Amendment)於菲律賓憲法。這項修正案允許美國企業與公民在擁有公共設施、開發自然資源時,與菲律賓人民有同等權利。然後,透過《月桂樹蘭協定》(Laurel-Langley Agreement),美國取得在菲律賓經營商業行為不受限制的特權。

內戰於1948年在兩股勢力之間引爆:代表反動力量的外國與封建宰制階級,以及代表革命力量的民族解放與民主運動。由於國家工業化以及土地改革的需求變得如此強大,導致反動當局以再定居計畫,還有對土地產權的徵收,來虛應土改的呼聲;另一方面,當局也以進口替代的方式佯裝回應國家工業化的要求,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重新包裝美國企業那套認證、金融、技術與市場合約的玩意。對美的依賴關係並沒有改變。

當馬可仕政權透過支出與借貸大肆興建基礎建設與炫耀性的觀光設施,以及以所謂加口出口區為名義,發展出口導向製造業時,菲律賓經濟開始每下愈況;同時,由於缺乏實質工業發展,無法為本地人口提供就業機會,直接導致勞動力的外流。出口導向的生產,遠遠比進口替代更虛幻,他以高價購得進口零件,再以低價出口半加工品。工人們大都淪為臨時工、學徒或實習生,並只被支付低於標準的工資,工作安全遭到剝奪。至於工會的力量和其他的民主權利,也同樣遭到削弱。

走到這樣的一天,出口導向卻被誤解為工業發展。他使菲律賓陷入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7-08的全球金融風暴的泥淖,半導體及其他產品的組裝與出口大大下跌。甚至,比起出口導向生產業,更加浮誇的是如泡沫般的辦公室、住宅高樓、高檔旅遊飛地,這些事物之所以如此火熱,根本是由於他們作為投資組合標的物所帶動飛躍的。魁儡元首拉莫斯(Ramos)後的所有政權,通通著迷於開放整個國家給毀壞農業與環境的外國的礦業公司,讓他們搶占未來的產業趨勢,且不需支付相應的稅額,就可將礦石帶出國境。

菲律賓的經濟政策一向給美帝把持住。在馬可仕政權的時代,世界銀行大力推行凱恩斯的經濟政策,包括推動公共建設以促進原物料生產,以及施行殖民地交換,即推動原物料的出口與製造業產品的進口,藉此將資源與外債從國家工業化的路徑中分離出來。到了艾奎諾第一政權,他遵照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政策,施行以貿易雙方的產業、乃至於農業為代價的自由貿易,遠遠與國家工業化的目標背道而馳。拉莫斯政權則跟隨此反工業化政策,調動龐大的資源與外國貸款,提高私人建設以及旅遊設施的規模。

總之,在馬可仕之後的政權,都逃不出勞動力及原物料出口的框架,陷在這樣一種帝國主義的架構裡頭,即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orld Bank, 特別是其私人投資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FC))、世界貿易組織(WTO, 包含他的前身「關貿及貿易總協定」, GATT)下之「華盛頓共識」,及其後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策略所綁架。美國利用這些雙邊機構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公共設施的私有化、社會及環境的去管制化、以及低度開發經濟體之去國有化。就像那些帝國主義的主子一般,菲律賓的魁儡政權,緊緊抱住新自由主義的大腿,因為這符合他們貪婪的性格。他們相信自己總是能將危機轉嫁到人民頭上,然後他們將會看到更多有力量的革命群眾運動,出來挑戰他們。

在WTO的全面資助、美國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帝國主義力量之下,菲律賓無法擁有經濟主權,無法保留國家之珍貴遺產給菲律賓人民,無法進行國家工業化與土地改革。亞太經合組織(APEC)、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東盟經濟共同體,這種由貪婪所驅動的專斷壟斷資本主義下的新自由主義策略,是把菲律賓框入帝國主義掠奪系統的鐵箍。

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持續掠奪,大買辦和地主所聯合形成的本地剝削階級,菲律賓人民及其革命力量將會為了民族解放與民主、實踐社會正義、維護國家遺產,肩負起國家工業化與土地改革的任務,而堅定地戰鬥下去。菲律賓人民若要終結低度開發的現況,只能摧毀臣屬於美帝的大買辦與地主之剝削系統,並藉此釋放出愛國及進步的力量,承接起名符其實的發展,並同步實踐社會正義。

三、無情的魁儡官員

美國在對菲律賓人民發動戰爭侵略的同時,也試圖慫恿菲律賓革命政府的領袖臣服於它。這在阿奎納多內閣內──革命派成員如 Apolinario Mabini、Antonio Luna, 和議和派成員 Pardo de Tavera、Paterno 和 Buencamino 之間──造成了分歧。不過,由於革命的群眾力量太過強大,這些被譏笑為「被同化者」(asimilistas)或「美化菲人」(Sajonistas) 的議和派們,根本無法撼動革命派的運作。

美國侵略者,透過發動殘暴的征服戰爭,來為壟斷資本主義的利益服務。但,極度偽善的是,菲律賓在歷經超過三世紀的西班牙殖民統治後,羅馬天主教使菲律賓人民改宗,美國如今卻又宣稱自己的到來,是為了將人民「文明化」和「基督教化」;又,美國宣稱,在教導菲律賓人民「民主」和「自治」以外,並無盤算任何利益,雖然菲律賓人民確實在這種「教導」之下,透過建立革命政府和武裝軍隊,成功地擊倒西班牙殖民主義,使得民主開始運作。

美國兜售傑佛遜式民主來為現代帝國主義補上妝容。仰仗於此,他們滿懷自信能夠吸納布爾喬亞階級的自由派來領導菲律賓革命。事實上,這些自由派是地主、殖民官僚和商人的兒女,他們的政治啟蒙來自於歐洲的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學說。

美國打著這樣的如意算盤,即透過發展由買辦和地主所組成的半封建經濟制度,來增加可倚賴且數量漸增的政治合作者;他們還利用教育制度,以及設立獎學金(pensionado)系統,將當地學者送至美國大學就讀,好推廣服膺於美國的殖民心理,同時拓展政商領域以容納那些從學校生產出來的政治合作者。

1901年,阿奎納多總統被俘虜後,美方一方面以死要脅,一方面好言相勸,逼迫他發佈《和平宣言》(Peace Manifesto)呼籲革命勢力俯首投降,然後給予倒戈向反對革命的領袖們數個不同層級的官位,安插他們進美國殖民政府中,並鼓動他們於同年成立「聯邦黨」(Partido Federal),好為殖民政權服務,阻撓和壓制人民的革命反抗。

那些繼續從事革命抵抗的人們,被一系列的嚴刑峻罰定罪,被迫受到酷刑的折磨、絞刑或是其他方式執行的死刑。在美菲戰爭正式結束的幾年之後,美國甚至在1907年發佈《國旗法》(the Flag Law)禁止菲律賓人民展示菲律賓國旗,繼續對革命者施行屠殺、隨心所欲的拘留、拷打、再集中管理以及斷絕食物。

當美國盤算到,它已經足以破壞武裝革命運動和訓練出一批魁儡政客時,它准許了菲律賓國民黨(Nacionalista Party)的成立,並且要求立即、絕對、完整的民族獨立。菲律賓國民黨是個這樣的修正主義式政黨,他承諾僅透過合法且和平的方式來爭取國家獨立,且派出外交使團到華盛頓,請求美方對獨立做出最後肯認。

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以及悲慘的殖民現況這兩件事的刺激,自1902年開始的現代工會運動變得相對強大,且成為1930年菲律賓共產黨的成立基礎。美國馬上試圖透過編造領袖叛亂的指控鎮壓之。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在菲律賓社會所造成的快速惡化,以及法西斯主義威脅性的升高,共同為反法西斯人民陣線(anti-fascist Popular Front)的興起鋪路,要求將共產黨領袖從監獄釋放出來並免於流放。

1935年,美國準備成立自治領政府,以作為菲律賓朝向半殖民的過渡政體,承諾由菲律賓政治人物所制定的憲法架構,且對1946年的民族獨立表達認可。1941年到1945年,日本帝國法西斯佔領了菲律賓,並迅速以魁儡政權為名,承認菲律賓共和國的獨立,好假裝比美國帝國主義更加慷慨。在帝國主義國彼此交戰的期間,共產黨建立了「抗日民族軍」(Hukbalahap)與日本斡旋,且擁有具政治權力的地方機關,以及可把土地從地主的手中收歸的強大群眾運動。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將自治領流亡政府安置於華盛頓,同時自澳大利亞調度宣誓效忠於遠東美軍的菲律賓游擊隊,使美國於1945年得以收復菲律賓。到了民族獨立的1946年,由曼紐爾˙羅哈斯(Manuel Roxas)領導的魁儡集團自菲律賓國民黨分裂出來,改組為掌握權力的菲律賓自由黨(Liberal Party)。因此,菲律賓成為由魁儡政權所操縱的半殖民地,為美國帝國主義及由買辦和地主所構成的地方剝削階級而服務。

美國和地方剝削階級,聯手廢止由反日革命運動掙來的土地改革和社會福利;施行殘暴的軍事鎮壓;以妨害民族獨立和民族遺產為由強加不合理的懲罰,共同激化了人民革命性的反抗。武裝革命運動的基礎在1950年代早期被瓦解,但它成功地召喚出人們對悲慘的半殖民、半封建狀態的警覺,以及由勞動階級領導民主革命的需求。

由買辦和地主組成的寡頭集團似乎能讓虛偽的民主延續下去,就像一場菲律賓國民黨和自由黨之間的大風吹遊戲(musical chairs),兩黨嘗試在早已被他們壟斷的定期選舉中取代對方的位置,雙邊獨占的圖像就像是美國的共和黨和民主黨。但是,菲律賓社會的慢性危機持續惡化,固然暴露了每個政權處理危機的無能,指出了革命的需要,卻也誘發了馬可仕這樣的總統發起反革命。

1968年,作為受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引導的勞動階級先鋒隊,菲律賓共產黨重新創立了。它矯正了先前革命運動的錯誤和短處,透過延長人民戰爭來提出人民民主革命的戰略總路線,認為農民與無產階級的結合,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基本的工人─農民結盟將自身與都市的小資產階級、甚至是中產階級結合成革命力量,來對抗買辦與地主聯合的獨裁階級。

1972年,遵照美國的教唆煽動,馬可仕在「拯救共和國、建立新社會」的託辭之下展開法西斯獨裁,試圖摧毀菲律賓及摩洛(Moro)人民的武裝革命運動,卻只成功激化了更多數群眾的抵抗。最終,人民對其不抱任何期待,孤立這個法西斯政權並推翻之。當馬可仕是個累贅而非資產這個事實變得明顯不容置疑時,連他的美帝主子都因害怕革命力量可能茁壯到足以顛覆整個統治系統,遂與地方剝削階級一同選擇拋棄馬可仕,回歸過去扶持偽民主政權的老路。

艾奎諾到他的兒子艾奎諾三世(Benigno III)所執政的偽民主政權,極度剝削、壓迫、腐敗與殘忍,且已經被證明完全屈從於美國帝國主義。他們對菲律賓人民施行新殖民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政策,並在人民身上強加極端且難以忍受的苦痛。大量且多樣的反動政黨並沒有證明他們比菲律賓國民黨和自由黨的雙邊獨占或馬可仕的一黨專政來得更好。官僚資本主義從馬可仕獨裁開始,只有更壞,沒有更好,菲律賓人民和其革命力量為了實現民族與社會的徹底解放,只會變得更加堅定,以推翻整個統治系統並結束美國的宰制。

四、殖民心理的持續

菲律賓被殖民統治的最初始,美帝除了從文化上宰制與操控菲律賓人民,還有軍事上、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層次。透過政治宣傳和教育文化系統,美國將自己扭曲成樂善好施的形象,使人們忘記美國發動侵略時的極端殘忍,並試圖以此擄獲民眾的芳心。因此,它戲劇化了湯瑪士號上數百名美籍教師的到來,和部分太平洋戰區美國軍人搖身一變,成為學校教師的故事。

美帝虛妄地認定,與被他們妖魔化的西班牙殖民者相較起來,自己遠遠比他們更溫柔、更善良;同時,他們還狡詐地編造說,美國文化帝國主義,與過去具宰制性的羅馬天主教會封建主義之間,已經做了妥協與折衷。美國控制處於擴張中的公共學校體系,允許教會及其宗教戒律控制主要的私人教育體系,並傳播既保守又親近帝國主義的自由主義思想;與此同時,又讓由宗教派系主導學校,不斷對人們諄諄教誨,要其接受新的殖民「神意」。包括記者、具創造力的作家、藝術家、教師、政治與群眾領袖在內,美國壓制了他們關於愛國主義及反帝國主義的言論。

美國殖民政權之下的受教育者,讓親美的殖民心理狀態,取代了先前親西班牙所留下的。美國殖民當局創立了獎學金系統,提供獎學金給聰穎的學生,讓他們在美國的不同領域取得高等學位。當這些留學生回國,他們會為美國做諂媚的宣傳,且可以保證他們繼續為教育系統、官僚、商業做推廣。英文在學校及政府機關取代西班牙文成為主要語言,確保了親美殖民心理的宰制地位。

但這樣的殖民心理從來不能消滅菲律賓人民的愛國情感和革命抱負,人民透過許多方式要求民主與民族獨立,譴責美國殖民政權。工人和知識分子開始相互組織起來,堅持維護及傳播愛國以及進步的思想,並接受到──受馬列主義明確引導,要求民族的、科學的大眾文化的──剛成立的菲律賓共產黨之奧援與鼓舞。

特別是在經濟大恐慌、法西斯及反法西斯運動在世界各地興起時,俄國的十月革命,以及中國、西班牙、德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一同影響了菲律賓。美國殖民當局嘗試將反共思想與殖民心理結合起來,阻擋愛國和進步的力量。但,他們失敗了,因為經濟和社會危機惡化,法西斯主義的威脅使人民展開為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社會正義的鬥爭。

在1942年到1945年佔領菲律賓的期間,日本帝國主義者模仿美國,利用學校、大眾媒體、「新菲律賓服務組織」(KALIBAPI)這樣的魁儡組織、日語以及其他文化載具,來對人民施加文化殖民,包括他們的法西斯思想、明顯帶有封建殘留的實踐,甚至是他們的肢體語言(如深深的鞠躬以表現尊敬和臣服)。這激起了菲律賓人民的愛國激憤,許多菲律賓人拒絕將他們的孩子送至受日本控制的公立學校就讀,以確保他們遠離日本式的灌輸教化。

在1946年再度征服菲律賓之後,美國帝國主義者一方面將自己虛假地描述成菲律賓人民的解放者,也同步重建自己在軍事、經濟、政治及文化上的宰制關係;美國發出這樣的訊號,即除非菲律賓人能接受既不平等又不合理的負荷,否則會延後菲律賓的形式獨立。美國必須面對過去曾經領導人民對抗日本、由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黨合併的政黨,以及要求國家獨立、拒絕帝國主義壓榨、由愛國及進步力量組成的廣大民主聯盟。

從1946年美國承認菲律賓形式上的獨立開始,也就是菲律賓轉變為半殖民的統治系統時,美國嘗試將親美殖民心理與反共思想結合,使其長存在菲律賓人民的心中。他使用具宰制力的政黨、學校、大眾媒體、教堂、電影、流行音樂和舞台娛樂,來兜售民主衛士的形象,以分散人民對菲律賓民族和社會解放海外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進步力量的注意。

由菲律賓自由黨和國民黨雙邊獨占勢力所創造的政治觀點,是支持帝國主義者且反動的;高層的政治和教育權威指導學校的管理者和教師,僅允許傳授經他們認可的課外活動及課程內容。美國承認在傅爾布萊特與史墨計畫(譯註:Fulbright and Smith-Mundt, 由美國主導,針對政治意見領袖設立的學術交流計畫)之下的學識成就,以維持它在幾所關鍵大學及整個教育系統內的影響力,同時也透過各式會議、學術研討會、旅費補助,向學者、記者、作家、藝術家、工會成員和其他民眾推廣支持帝國主義和反共的思想觀點。

中央情報局(Th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CIA)最惡名昭彰的是,它透過虛掩是非的基金會(如亞洲基金會(Asia Foundation)、文人協會(PEN)和文化自由協會(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等)來贊助和操作文化組織及活動,並將之作為美國煽動的冷戰──親帝國主義及反共軸線──的一個主要環節。另外,同樣惡名昭彰的是,反動當局不讓學生在公立的或宗教學校中,閱讀由過去民主革命著名學者和政治領袖撰寫的著作,也反對像克拉羅˙雷克托(譯註:Claro Mayo Recto, 被譽為「以愛國信念衝擊現代政治思想」的著名菲律賓政治家、法學家、詩人)這種當代反帝國主義者的演講和文章在學校出現。

1960至1970年早期,當訴諸新民主革命的群眾組織逐漸強盛的同時,美國的國外援助及教育機構,和像是由福特和洛克斐勒所擁有的私人基金會,加強了在菲律賓教育和文化領域的介入。1972年宣布戒嚴令之後,馬可仕對大眾媒體和各種文化管道建立了嚴苛的控制,然後透過教育系統──課外活動和課程內容得皆經過他同意──深化獨裁法西斯的散播。法西斯政權和美國也開始利用世界銀行資助所謂的「改革」,以向美國的政策學習靠攏。

後馬可仕政權以新殖民和新自由主義的軸線傳播反民族和反民主的思想觀點;同時,美國的文化帝國主義也變得益加明顯。當一個又一個政權將公共資金轉向外債償還、助長官僚腐敗和維繫軍事鎮壓時,減少了原本給予國立大學院校的撥款,為的是對他們施加壓力,以提高學費,並驅使他們向私部門、美國和外國組織尋求協助。

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帝國主義政府機構與私人基金會,將非政府──或所謂的「公民社會組織」──導向毀壞教育和文化制度的軸線,並攻擊民族民主運動所掙來的文化教育成果。美國的機關如國際開發署(the Agency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國家民主基金會(the National Endowment of Democracy)、美國和平研究院(the US Institute of Peace)和其他相近團體,是以毀滅和攻擊菲律賓人民對民族與社會解放的奮鬥與熱忱,而廣為人知的資助者。

菲律賓人民及其革命力量將會比以往更加努力,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與教育而鬥爭;核心幹部以及群眾活動者,益已開始散播愛國且進步的文化和教育,並在統治系統下的學校和其他文化制度中,極富創造力地貢獻他們的發展。無疑地,他們在群眾運動、人民軍隊和由人民治理的民主政府地域中,影響是最大的。

五、新民主革命中菲律賓人民的觀點

菲律賓人民及其革命勢力,在由勞動階級和菲律賓共產黨組成的先鋒隊之領導下,為了民族解放和民主堅持不懈地奮鬥。透過革命的鬥爭,他們強化自己的力量,以推翻原先的統治系統,及建立屬於人民的民主國家。一旦美國提高了軍事介入和加速更大尺度的侵略戰爭,他們已經準備好與之對抗。

美帝以及由買辦及地主操控的統治系統,皆無法永遠存留在菲律賓。他們那無止盡的貪婪,以及由新殖民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外衣細心包裝的恐怖主義,逐漸表露出不公正和徹頭徹尾剝削洗劫的特質。這驅使人民提高他們為民族和社會解放的鬥爭強度。在贏得了新民主革命的成功之後,菲律賓人民可以將菲律賓的革命加速帶往社會主義的階段。

自1950後幾年,各國現代修正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的背叛以降,他們在1989-91年已完全讓資本主義得到了復辟,並使其在各自的國家達到了頂點,導致低度發展國家向新殖民主義,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系統向新自由主義的全面傾斜。到了2007-08年,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力量,被可與經濟大恐慌比擬的經濟和財政危機狠狠打擊,致使剝削和壓制的狀況無窮無盡地惡化,並與此同時點燃了廣大人民的反抗之火。

美國帝國主義單一霸主的地位,正以以下原因逐步動搖:高科技軍事生產和戰爭侵略導致經費透支;將中國視為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主要夥伴;依賴廉價的中國勞動力生產消費性產品;縮減美國本地的製造業和勞動雇用;加速美國經濟的金融化而成為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債務國。中國和俄羅斯完全擠身大資本主義強權之列這件事,並沒有強化世界資本主義系統,而是讓它變得更狹窄,並加深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矛盾。

在21世紀開頭的十年,中國和俄羅斯甘於接受美國在像是伊拉克及阿富汗等地區所發動的侵略,但緊接著,他們開始擔心美國的擴張主義,於是組成了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來與變得更富侵略性的美國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分庭抗禮。他們也推動金磚四國成為經濟同盟,為美國自大傲慢的經濟、貿易和金融事務,提供銀根。帝國主義者之間的矛盾,仍然明顯地不足以使資本主義強權間爆發直接或間接的戰爭,這非常不同於他們在如敘利亞和烏克蘭這樣國內衝突中的介入。

在東亞地區,透過將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兩相合作,中國已經從聯合中美兩國買辦大資產階級、穩定跨國血汗工廠和私人建設的資助者,轉變為一個正在崛起的工業資本主義強權。但是,中國現階段仍然避免被稱為一個使用侵略手段攫取經濟和政治領土的帝國主義強權;甚至,在聯合國維持和平的任務之中,中國較傾向扮演一位政策顧問,而非軍事指揮官。

在中國南方海域的海權爭議之中,中國明顯逾越了界限,並顯示了它潛在的暴力,即使到目前為止,他並沒有為了征服其他國家而參與任何侵略行動。菲律賓在國際海洋法法庭上的屈服,是解決上述爭端或類似爭議的和平舉措,相對的是,中國堅持認為自己在90%的南海海域有其不容爭辯的主權,是充滿暴力的。

反動的艾奎諾政權竟拿這種事吹噓,即為了使菲律賓免於中國威脅,允許美國公然藐視1987年憲法下的新強化國防合作協定(Enhanced Defense Cooperation Agreement),使其在菲律賓的領土上擁有軍事基地、軍隊、設備、戰爭機具(坦克、戰艦和戰鬥機)甚至是核子武器。事實上,美國曾經宣布在菲律賓和中國之間的海權爭議中保持中立,並謹慎地維持與中國既合作又競爭的雙重政策。要留心的是,在經濟、貿易、金融和安全的利益上,美國對中國的興趣,遠遠高過菲律賓;即使是艾奎諾執政的黨派,也和中國的礦業、建築業、加工出口業及銷售業公司有利益上的相互往來。

同時,新保守主義政策長期以來的刺激與威脅,讓美國在整個21世紀得以取得具宰制性的地位,它利用廣泛途徑壓制其它帝國主義,近期更提出「重返亞洲」以對抗中國;再者,美國─歐盟─北約為對抗俄羅斯,而在烏克蘭的擴張,促使中國和俄羅斯在今年(2014)的5月21日簽訂一份長達30年、高達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協議。這個協議使得中國和俄羅斯間的抗美聯盟更加穩固,在經濟、金融和貿易協議上成為亞洲最適切的中心,並大幅增強兩大鄰國間在安全上的合作與聯盟。面對強大資本主義列強們再次瓜分世界,人民的鬥爭將會穩定的發展,並且拉開天搖地動前的序幕,讓反帝國式的社會主義運動前史無前例地崛起。

菲律賓人民及其革命力量必須抓住今日世界資本主義系統的複雜性,學習如何利用帝國主義者之間的矛盾所開創出的機會,就像過去的布爾什維克黨一樣,當年根本沒有任何先行的社會主義國家能提供支援。菲律賓人民必須堅決地提升自己的革命意識和戰鬥能力,必須下定決心贏得人民民主革命和推動社會主義革命,必須準備好在任何時刻面對與反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敵人。

面對由長期不斷加深加廣的危機所騷動、所引發的世界資本主義之動盪不安,菲律賓人民相信,在全球反帝國主義及無產階級革命復甦的前夕,必須倚靠自己點燃革命的火花,就像他們長久以來成功做到的那樣,並更加努力地贏得其他人民和任何革命運動的團結和支持;利用持續惡化的全球危機和帝國主義者之間的矛盾,在全球尺度上提升並擴散反帝國主義及無產階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