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子豪

環評通過後,開發單位在取得開發許可3年內未動工,就需要提出「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功環保單位審議,參考條目:〈「環現差」與「環差」〉

2018年,水利署提出雙溪水庫計畫,引發全國反水庫運動再度串連,最終雙溪水庫計畫未能付諸實現,參考報導:〈情義相挺 命運共同 雙溪匯流處 那些反水庫的人〉。
苗栗天花湖水庫計畫沉寂十年,近期準備重啟。前兩週,水利署在頭份、公館召開座談會,縣長鍾東錦皆親自出席,並大力支持。天花湖水庫於2013年通過環評審查,距今已逾10年,但在現行法規下,不用再進行環評、也無需進行「環境現況差異分析」;過去台灣曾有強大的反水庫運動串連,如果天花湖水庫順利開發,將成為繼2002年動工、2016年才蓄水啟用的湖山水庫後,第一個水庫。
鍾東錦表示,水庫完工後能為苗栗帶來更充足的水電資源,尤其中央推動桃竹苗大矽谷方案,未來能吸引更多高科技廠商進駐,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就業機會。
天花湖水庫為離槽式水庫,未來主要淹沒區為現今的苗栗縣頭屋鄉飛鳳村;水源將越域引水自公館鄉後龍溪的打鹿坑攔河堰。
有地方民眾表示,水壩所在地的頭屋鄉居民,過去強烈反對,但隨著人口老化,有的人只希望土地能被徵收到一個好價錢。
至於公館鄉的居民,在座談會上仍有許多疑慮,但也並未強力反對。公館民眾擔心的事情,包括引水隧道是否會影響地質安全、水庫開始取水後是否會影響後龍溪農業用水……等。
水利署表示,天花湖水庫的引水隧道,會使用機械開挖與隧道鑽掘機(TBM)工法,不會使用鑽炸工法,地質安全疑慮更低。
水利署說,天花湖水庫未來在後龍溪的取水點,主要會在豐水期取水,會與現今的農業水圳取水點共構,未來在水庫取水工程的改善與維護下,反而能強化農業水源。至於枯水期,會等農業用水取水後仍有餘裕、才會取用。
不過本社記者詢問水利署,在2021年大旱時,有些地方就發生農業用水停灌、只讓水庫取水的情況;水利署回應,當時情況特殊,有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特別措施,並非常態情況。
天花湖水庫已於2013年通過環評,未來不用再進行「環評」,也不用進行「環差」、或「環現差」。依照現行的環評法規,環評通過後永久有效註釋 ,不用再進行環評。水利署表示,本案的規劃設計沒有什麼大更動,也不用進行「環境影響差異分析(環差)」。
對於老舊環評、永久有效的爭議,環境部自2019年6月起,會在環評結論中,納入「逾10年未施工者,審查結論失其效力」的文字。
不過環境部並未修訂法規。2019年後的結論制式文字,也完全不影響更早之前環評結論。
《環評法》中還有「環境現況差異分析(環現差)」的制度,目的是避免環評通過後,如果開發案隔了太久才要開發,外部環境可能已有變化。所以在《環評法》第16-1條規定,如果通過環評、並取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發之開發許可後,超過3年後才實施開發行為,就要提出「環現差」。但水利署表示,天花湖水庫過去爭議太大,所以在通過環評後,經濟部並沒有「核發開發許可」;水利署已向環境部詢問過,本案不需進行環現差。
天花湖水庫規劃有效庫容4,791萬立方公尺,完工後預計增供水量每日26萬噸,引水路總長9.7公里,引水量20CMS,整體工程與徵收用地經費粗估將破300億元。水利署表示,如果順利的話,希望今年底前可以報行政院審查工程計畫書,啟動興建計畫後,預定9至10年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