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白河水庫改善 首要目標清淤

焦點事件記者王子豪報導

因為淤積而幾乎失去功能的白河水庫。(圖片來源:Wikipediacommon

環保署環評委員會7月25號,通過「白河水庫第二階段改善計畫的二階環評」3315-001的「範疇界定」審查,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表示,希望能在明年底完成二階環評程序。

白河水庫位於台南市白河區,主要功能是提供農業用水,約佔97%,1965年完工時原本規劃庫容量2,253萬立方公尺,但淤積問題嚴重,2017年實測庫容量約只剩1,018萬立方公尺。這次的計畫主要包含大規模水庫清淤與越域引水,過去白河水庫雖然持續有在進行清淤工程,但清淤量卻趕不及淤積量而使得水庫有效容量持續下降。

大規模清淤會產生大量土方,短期內要完全媒合農地改良等土方去處不易,因此需要規劃土方堆置場,土方堆置場是這次環評審查的一項重點。

而另一個重點則是越域引水,南水局規劃引澐水溪水到白河水庫,而越域引水的工程被列在《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第19條第1項第1款的附表二,屬於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的工程行為,需要進行二階環評。引水工程除了穩定下游供水能力外,南水局局長連上堯表示,白河水庫的越域引水工程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解決淤積問題。

連上堯解釋,台灣的水庫早期受美援資助,並使用美國水壩的工程技術,但兩國的地質條件不同,美國水庫淤積問題不嚴重,因此在美國水庫的系統中不太有關於解決淤積問題的部分;但台灣地質年輕而容易淤積,隨著淤積問題逐漸浮現,台灣只能自行再發展解決淤積問題的技術。而且台灣也已經幾乎找不到其它可以蓋水庫的地方,因此只能試著改善既有水庫,連上堯比喻「就像是穿著衣服改衣服」。

連上堯說,台灣水庫過去操作方法,是有水就會留下來,只有水位過高時才會主動放水;但近年的思考邏輯也有一些改變,如果溪水質濁度過高,就應該把溪水直接放流掉,只保留濁度低的水,以減緩淤積情況。而防淤的方法,例如防淤隧道洩洪排沙、或是放流濁水等,都會增加水庫的放流量,因此需要越域引水等其它水源補充。

註解
  1. 南水局延續白河水庫先前的「改善計畫」與「後續改善計畫」,把這次計畫稱為「後續改善計畫(第二階段)」,本計畫在環評程序中進入了「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雖然先前有環評委員覺得2個「第二階段」字樣容易混淆,但南水局仍維持計畫名稱。